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机制和市场机制对农户分化产生内生推动作用,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制约农户分化的外生机制。农户分化与农村非农化、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是理想的农村发展模式。而制度性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户分化和农村非农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变量。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应逐步实现制度变迁,在依托乡镇企业发展、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农村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土地流通问题的提出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最具基础性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进城务工经商。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制条件下,离乡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属于一国最基本的不动产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始于农村的土地制度相关改革(农村土地上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农业基础层面的活力与动力,而且构成了其他诸多领域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引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随之而起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经济起飞"过程,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性问题。时至今日,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陈鸿彬 《经济经纬》2004,(4):99-101
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筹措较多的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树立经营农村城镇的理念,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行机制,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思维模式,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和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和土地制度两者息息相关,城镇化对土地产生大量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离不开土地制度的保障,而我国的土地制度也正是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在不断地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又存在着矛盾,因城镇化而导致的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与土地制度所遵循的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产生了矛盾,而现行土地制度的诸多安排也并非从有利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统筹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实现双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9)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结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分析了"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现行土地制度和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目前实现"人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土地作为最为基础的要素,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中国的情况观察,依托于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安排,支撑了中国快速的、低成本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在多数人看来,虽然中国的土地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下一阶段实现有质量城镇化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巴曙松 《经济月刊》2013,(11):11-11
土地作为最为基础的要素,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中国的情况观察,依托于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安排,支撑了中国快速的、低成本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在多数人看来,虽然中国的土地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下一阶段实现有质量城镇化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思路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发展小城镇应当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尤其应当在观念和制度上善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正确评价和尊重乡村文明,尊重农民的迁徙自由权。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三农"问题是中国基本国情的根本所在,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影响和制约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问题。在制度创新语境中,要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步伐,有必要重启农村改革议程,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完善制度安排,深化体制创新,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杨永生 《经济问题探索》2007,(7):149-152,171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云南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正视云南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处于初期阶段的形势,探寻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和处于初期阶段的成因,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创新步伐,促进云南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聚集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俗话说,人勤观念新,土地也生金。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与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相对应,我国一直实行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制度。我国法律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转让或出租,必须先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在市场上流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长,与日俱增的建设用地需求与二元分割的城乡土地市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建设中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金荣 《经济师》2003,(6):169-170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然而小城镇土地市场发育中的土地经济与土地管理问题 ,管理部门工作滞后或非科学规划及其相关产业政策、管理体制、法规不健全不配套的问题 ,已严重阻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征收的速度和规模也不断增长。但由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失地农民遭受经济权益的损害、政治权益的剥夺和社会权益的缺失。文章认为,必须加快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完善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农村工业化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可以屏蔽国家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有利于地方工业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增值收益。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应尽快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中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内容,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本文介绍了湖北福星集团"以企带村、企村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认为这种模式是中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代际转换问题及其政策调适和制度安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将越来越多地加入非农产业和城镇中,形成流动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有农村流动人口1.2亿人,如果加上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人数大约为2亿人。这个群体的生存发展和利益保障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农民工的代际转换问题逐渐凸现,并将对政策实施和制度安排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