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共有4个国有林场,分别为上五庄国营林场、群加国营林场、蚂蚁沟试验林场、甘河滩国营林场,管辖面积77600hm^2,其中有林地9333.33hm^2。白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4个林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然林资源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甘孜州天保工程资金管理措施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启龙 《绿色财会》2006,(11):19-19
1998年9月,围家率先在四川甘孜等“三州两市一地”试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数年来,按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停、造、转、保”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扎实工作,精心组织,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基本实现了初见成效的目标。截止2005年底,周家累计拨付天保工程资金15亿多元,全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5.77万亩。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黄南州有九个国有林场,都属天然林保护区.集中在黄河干流两侧山地和隆务河及其支流两岸河谷地带,按行政区划,即分布于尖扎县坎布拉、洛哇、冬果三个林场和同仁县双朋西、西卜沙、兰采三个林场以及泽库县麦秀、官秀和河南县宁木特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总面积308万亩,其中国有林场天然林保护面积146.6万亩,国有林场以外天然林保护面积161.4万亩。工程区森林管护人员达587人,其中国有林场289人,国有林场以外管护人员298人。  相似文献   

4.
最近,财政部对2000年制定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财农[2000]151号,以下简称“原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以财农[2006]223号文件将修订后的资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印发各地执行。“新规定”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天保工程财政资金管理,推进天保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年来,云南省在管好17969.3万亩森林的基础上,实施公益林建设任务2711.6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34.29万亩,飞播造林615.2万亩,封山育林1241.15万亩,森林抚育220.81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00.2万亩。合理分流、妥善安置林区职工3.9万人,  相似文献   

6.
7.
分析了天保一期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搞好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9.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目的是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国家为此投入巨大资金,因此必须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及使用,才能确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本文仅就“天保工程”财政资金的管理及使用,谈点粗浅看法。 一、天保工程财政资金管理 天保工程财政资金是指财政安排的专项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事业性支出,包括森林管理事业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下岗职工分流安置费和其他补助。要加强天保工程财政资金管理,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预…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河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后,无论从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介绍了清河林区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效果进行了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十五”时期,天保工程成效显著:资源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生态步入恢复好转期,产业结构步入复苏调整期。工程区累计减少森林蓄积消耗量4.26万m3,相当于少砍382.8万hm2森林面积;净增森林面积815.7万hm2;累计分流安置66.5万富余职工。“十一五”时期,工程面临资源总量与生态需求、经济发展与分流职工、新旧体制转换等困难与矛盾,同时存在经营机制、后续产业、人员分流、企业办社会、机构与管理等多方面的不适应。2006年工作思路是巩固成果,合理定产;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强管理,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天保工程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理论—公共政策、公共财政、新古典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介绍与评述,并通过对天保政策公共性和天保工程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的评述,提出应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天保工程,分析天保工程各相关利益主体(集团)的行为和目标,把中央政府作为保护天然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将公共财政支持作为该工程最终目标有效实现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3.
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和林业伦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金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3):257-259,283
森林资源不仅有重要的经济属性,更有不可忽视的道德属性。这些道德属性包括:产权道德属性、共同体道德属性、公共道德属性、生物保护道德属性等。林业管理应该跳出纯粹经济管理的边界,“把科学和良心、实用的科学和实用的伦理,史无前例地融合起来”,形成全面的林业职业伦理,建立起伦理学、生态学、共同体基础上的林业伦理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保工程期间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保护区存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一直未理顺等主要问题,提出在天保工程二期应调整管理体系、将保护区管理机构纳入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并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管理体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业采育场的生产规划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它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所涉及的面较广。在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过程中,所制定的生产规划科学、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生产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本文根据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保护发展观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产生了多种价值。各利益群体的不同价值取向是形成自然保护区不同的保护发展观的根源。因此 ,我们必须因势利导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树立正确的保护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 ,当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其基础当然也是“发展”。这种发展 ,包括人环关系和人资关系的发展 ,是一种均衡、和谐和互补状态的过程。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实施同一的严格的保护政策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受到来自实践的质疑。根据目前的国情、区情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时空上进行划分 ,这样可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指导 ,可以将不同时空范围内保护区的各种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可以使有限的财力集中于重点保护的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8.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林业产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为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林业产业政策还存在着系统性、稳定性和激励性弱的问题,需要进行政策调整。提出了新时期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总体思路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理顺木材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林业第一、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迟缓。林区传统就业形式逐渐过渡为绿色就业形式,绿色就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林区经济发展与绿色就业发展趋势并不匹配。基于天保工程后林区发展状况,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制约林区绿色就业规模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职工受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绿色技术人才以及资金和法律保障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提高职工受教育程度和绿色技能水平、加强金融资金和法律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展森林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 ,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和功能以及开展森林旅游的优势出发 ,阐述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旅游应与科教相结合 ,才能发挥自然保护区在实施“保护环境”、“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