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者在进行成功的音乐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表演者,我们应如何着手培养?本文从心理学,文化修养,艺术想象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者在进行成功的音乐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表演者,我们应如何着手培养7本文从心理学,文化修养,艺术想象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雷冠锋 《活力》2010,(4):71-71
以唱歌为主的音乐教学.是在劳动人民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的音乐教学体制,它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许多年。的确.它对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本身的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和非科学性因素而阻碍了普通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离开听觉,音乐艺术便不复存在。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所以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合唱中,合唱指挥是指导合唱队员进行歌唱的组织者、领导者,指挥对技术与艺术手段的驾驭是实现合唱艺术表现的重要保证。一支好的合唱队伍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合唱指挥,指挥是音乐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合唱队伍的主导。本文把合唱指挥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前期专业水平的培养,从音乐理论基础、音乐感觉、熟练的音乐技巧、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组织能力等能力培养的要点进行论述。第二个阶段:后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案头工作、排练、演出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杨姝荣 《活力》2006,(3):195-196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任何音乐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之中。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在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应当是弹奏技能培养的结果。感受音乐是指每个人内心的音乐感受,而表达音乐是指音乐感与音乐理解在演奏中的体现。教学实践发现,许多钢琴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善于领会音乐语言,弹出来的作品平淡机械,了无生趣,音乐感觉严重滞后于音乐技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钢琴教学多数只注重了纯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感觉的综合培养。学生缺乏深厚的音乐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灵魂,更无从触类旁通地进行钢琴独奏之外的即兴伴奏、乐曲配编、简谱伴奏等话动。  相似文献   

6.
刘艳军 《活力》2009,(25):74-74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对声乐教学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注重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表演者的表演,最终的目标是能够感受到他们创作或演奏的作品.在任何年龄,作曲家的目的只是为了观众.尽管一些先锋派作曲家声称他们的音乐不是为别人演奏的,但这些作曲家至少有一个听众,他自己.作曲家或表演者的自我欣赏也是一种欣赏,但它与创造者和欣赏者是同一个人.所以,音乐欣赏一直是音乐实践的唯一目的.正如美国音乐学者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表演者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8.
舞台表演是表演艺术的精髓。舞台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成败与否,不仅与表演者的专业表演技能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形体动作、艺术表现力等诸多方面。只有拥有了高超的舞台艺术表演能力,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才能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本文主要从多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表演者的舞台艺术表演能力,提高表演效果。  相似文献   

9.
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是表演者与创作者的完美结合。表演者应从几方面去感受作品:1.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及人与社会的关系。2.表演者对作品的体验、理解、想象、领悟。3.音乐的美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并充满激情的表演。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选择舞蹈钢琴伴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歌 《价值工程》2014,33(33):306-307
乐为舞之声,舞为乐之容,可见音乐和舞蹈相辅相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象。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不仅是简单的将舞蹈动作展现给观众,更应该将舞蹈的思想与情感传达给观众,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若想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音乐伴奏,充分激发观众的神经,为其带去一场场视听盛宴。目前在舞蹈表演中,常常会选择钢琴伴奏的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的钢琴伴奏,都隶属听觉艺术中的音响效果合作范围。那么对于不同的舞蹈作品及表演形式,如何选择恰当的钢琴音乐伴奏成为了舞蹈作品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看,声音、动作和感情是舞台歌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歌手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通过充沛的感情流露和娴熟技术的运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歌唱的再次创作。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音乐专业舞台歌唱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曲以泽 《活力》2013,(13):26-26
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就是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用心体会作者创作思路,从而才能达到适度的。准确的表现音乐情感。声音是人类最为朴素本真的情感表达方式,那么,由此构建起来的在声乐艺术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和演唱中,往往容易产生只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内涵的深入了解。特别是一些中外艺术歌曲,更需要对其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唯一性、情感的真挚性以及音乐形象的独特生动性等风格特点作以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在了解艺术歌曲风格特点的基础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演唱处理方案,这样才能使艺术歌曲的演唱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赵艺姣 《活力》2006,(6):117-117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倡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资源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是引起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探索的课题。要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佳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与学生一起挖掘生活中有趣的音乐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听辨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并将这些音乐素材融入音乐欣赏课中,是对现阶段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挖掘。  相似文献   

14.
《福建财会》2001,(11):2-2
福州市艺术师范学校,创办于1987年9月,1998年9月经福建省政府和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独立建制并划归省教委管理,学校设有音乐、美术两个专业,面向全省招生,培养小学音乐、美术专职教师。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对声乐教学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注重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任超 《民营科技》2010,(9):82-82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变化仍然是主要的特征。哪怕是传统艺术,如果不与市场相结合,也难免遇到发展困境。音乐及音乐教育亦是如此,必须随时应对变化,才不至于被变化所抛弃。,因此,作为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不仅要立足音乐本身,更要紧随大众和商业流行趋势,让音乐最终走进大众,走向市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事音乐的人士,积极从音乐发展的大局入手,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应积极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音乐教育结构,调整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改革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音乐人才的观念。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  相似文献   

17.
陆萍 《价值工程》2011,30(10):211-211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给予人以教益,或者说是将教育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得到陶冶、道德上得到修炼、心灵上得到震撼。因此,音乐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审美的感受、表达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8.
徐莉 《活力》2005,(12):136-136
音乐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是社会的文化。文化之于音乐艺术的发展不可或缺。因而,学习音乐,教授音乐,必须将之置于文化背景上加以理解。如此才能充分认识到音乐的底蕴。对此目前许多音乐院校已有共识,大都将人文素养纳入其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推广音乐欣赏课,普及音乐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就如何加强正确认识高校音乐欣赏课,使其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郭萌 《乡镇企业科技》2009,(13):183-184
随着录制技术、复制技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表演被记录下来,经过复制后可变为全球流通的商品;同时,这种进步也根本地改变着表演者与表演以及表演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国际社会率先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利用一系列国际条约来协调不同国家之间对表演者的保护。这种全球化法律保护的趋势,促使我国(著作权法〉在保护表演者权方面做出了重大修改。这无疑是迈出的积极的一步。但是,我国的表演者权基本上被表演权的光芒所掩盖,还没有得到理论界充分的认识和探讨。这必将导致我国对于表演者权的保护缺乏扎实的理论根基,而在立法和司法上存在种种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表演者的定义、表演者权以及对表演者权的法律保护等方面着手,结合当今表演者所使用的技术仍在持续发展的态势,尽力去探悉现今法律中可能存在的差距,从而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