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一直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基本描述,然而近期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象.本文从不同劳动力需求层次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工作积极性的外界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对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机制的分析,认为产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微观层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力供给方在需求层次上的转变以及劳动力需求方的激励机制的无效.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5)
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到达攻坚期,基于这种情况,对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正在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当前社会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值得思考。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不断加快,再加上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对此,劳动合同制度需要加强其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从"中国情况"入手,探寻调整劳动合同期限结构、增强就业的灵活性等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一直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基本描述,然而近期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象。本文从不同劳动力需求层次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工作积极性的外界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对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机制的分析,认为产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微观层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力供给方在需求层次上的转变以及劳动力需求方的激励机制的无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劳动参与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养老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劳动供给效应,养老保险覆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尤其对于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更明显;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激励农村居民降低劳动供给,尽管养老保险待遇并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但农业劳动供给水平将会显著下降。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差异,新农保制度更倾向于将农村居民留在农业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综合保险倾向于激励他们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则鼓励他们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加速劳动力市场转变,需要构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劳动力向京津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京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找出了河北省劳动力向京津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加快向京津输送高素质劳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的重要政策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实现全社会就业充分,劳动关系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相似文献   

7.
吕钦 《经贸实践》2016,(1):181-182
分析宏观就业质量是为了了解某一区域劳动者整体工作状况的优劣,珠三角经济区从就业环境、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服务和劳动法律保护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较高质量,这一方面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价值也能得到肯定和提升,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劳动报酬的提高引发了学者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就业效应的担忧。在一个均衡劳动力市场上,提高劳动报酬会阻碍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以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典型特征的非均衡市场,劳动者的实际报酬低于劳动投入的边际贡献,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负向扭曲,劳动报酬的提高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提高劳动报酬能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失衡状况。  相似文献   

9.
刘晓英 《发展研究》2009,(10):61-63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二者紧密相连。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失业保险支出方向、社会保障面、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社会保障范围均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裴越  沈毅 《经济研究导刊》2009,(27):102-104
中国的就业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主要强调效率目标;而社会保障制度则建立在就业制度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公平。主要针对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社会保障的互动关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健全的社会保障将给劳动力提供基本的教育、培训与卫生医疗保健,保证劳动的高效率和技术创新,并促进劳动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从资源配置目的出发,可以初步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就业的作用,以黑龙江省的现状对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足为例进行剖析,通过数据和案例能够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否对就业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统的稳定工作向不断跳槽转变;职业不变但企业在变,与此同时,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降低了员工流动的风险,让员工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自由流动.员工流动对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员工离职的因素,提出了留住员工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全球劳工形势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不利变化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和供需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职工享有的权益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状况呈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强化企业职工权益保护,应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健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工会、雇主组织的积极作用,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与权益.  相似文献   

14.
辽宁劳动就业的长期目标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各地方政府为缓解劳动就业的严峻形势,从短期目标出发作出了诸多的政策安排,而从长期目标出发考虑的思路较少的状况,本文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结合辽宁经济的一些特殊性,在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教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对辽宁劳动就业问题及地方经济发展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反映当前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劳动力价格,为政府调整政策提供依据,支持企业管理与决策.本文将主要分析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当前劳动工资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劳动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政策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实现全社会就业充分,劳动关系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相似文献   

17.
交易成本视角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追求交易成本节约过程中建立的劳动交易关系,农民工劳动交易契约绝大多数属于新古典契约,人力资本专用性低、劳动交易不确定性低、劳动交易频率低.劳动交易治理结构上形成了“企业内部市场”为主的低级交易治理方式.尽管上述治理结构节约了交易成本,但目前存在、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将存在低人力资本专用性劳动力相对过剩、高人力资本专用性劳动力相对短缺这一劳动力供求格局下, “企业内部市场”为主的交易治理难以兼顾劳资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调整公共政策,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专用性水平,平衡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优化劳动交易契约及治理结构应是构建稳定和谐的农民工劳动关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隋占东 《经济前沿》2001,(10):96-98
改革开放20年,深圳已初步建立起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较好发挥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何加快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并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深圳市场就业机制的基本特征(一)运行系统性。深圳基本形成了一个功能较齐备的市场就业机制系统,它由劳动力进入与退出机制,劳动力价格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等构成,确立了劳动者的就业主体,企业的用人主体,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三者基本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定位,遵循市场经…  相似文献   

19.
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镇劳动力供给和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均有显著影响。农村迁移劳动力与城镇居民就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城-城迁移人口对迁入地人口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均无明显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一体化逐步演变为省际之间的分割,再次走向大经济区之间的分割和区内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借助农民工的迁移流动来实现的,因而在本质上依旧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深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思路和建议,可以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创造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