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循环经济与平煤集团的战略发展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则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使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采掘———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煤炭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各地在发展石油石化循环产业园方面作了大量尝试,建设了一批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标杆,但创新能力不足是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比较普遍的问题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简而言之,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物质消耗后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物资的使用——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再利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循环经济使  相似文献   

5.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美国经济以“知识经济”带动,近来表现出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刚刚过去的1997年,在数次演讲中皆提到了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在不久前举行的“两会”中,“知识经济”也成了被频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危机等现象的不断出现,以“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为理念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循环经济的发展也…  相似文献   

8.
武振华 《化工管理》2014,(28):88-90
循环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必然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就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经济活动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形成资源利用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际能源安全历来是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风云等紧密相连的。8月22日,就在“六方”设定的8月31日“停止一切铀浓缩活动”的大限即将到来之时,伊朗却交出了令全球震惊的“灰色”答卷:不仅以“复杂方式”拒绝暂停铀浓缩活动,而且还不断抛出“重镑炸弹”——宣称即将宣布在核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通过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使碳强度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促使经济增长与单位能源消耗所造成的碳排放“脱钩”,即在确保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碳排放实现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允许存在——补充部分——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渐进性制度变迁方式下,探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明天我们将迎来第十四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九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华尔街金融海啸至今进入第五个年头,世界经济处于深刻变革与转型中。西方危机阴魂不散,国际经贸重心东移,地缘经济加剧变迁,地缘政治安全风险飙升。世界经济增长“东高西低”,全球发展参差不齐,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治理手段失灵,西方央行量化宽松盛行,全球通胀压力减缓,国际经贸活动收缩,各国股市行情看涨,国际市场乱象纷呈,各国经济温和扩张,国际经贸关系趋紧,但是合作仍然是主流。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加入WTO以后,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尽快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标准,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摆在广大标准化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胜利石油管理局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紧紧围绕石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低成本,科技创新和持续重组”的发展战略,按照油田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总体要求,适时组织开展了“对标、追标、创标”活动。下面谈谈对这一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旧世纪交汇之际 ,“新经济”的概念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尽管“新经济”只是刚刚起步 ,但它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无论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 ,还是对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 ,都将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所谓新经济 ,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新经济具有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或者可以说 ,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严格来讲 ,新经济是伴随着美国…  相似文献   

16.
作为破产重组企业,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要求,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扎实开展创建“绿色矿山”活动,实现了矿山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闭坑矿区生态化,促进了企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纺织》2005,(4):27-28
法国驻华大使近日宣布.“艺术法国家中绽放”——2005年法兰西家居装饰艺术展将于今年7月5日至9日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这一大型专业展览活动受到了法国和中国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法国文化年”期间一次标志性的经济和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民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之中;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企业和公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物质闭环流动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尽可能以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无论对于火电企业,还是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与社会》2011,(13):8-11
4月19日,参加“智慧旅游——寻找最美丽的休闲城市全国记者采风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记者结束了为期8天的考察活动,全国记者采风行首团活动宣布完美落幕。“智慧旅游——寻找最美丽的休闲城市全国记者采风行”是“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