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信息溢出角度构建中国银行间关联网络,探究银行间风险传递路径特征,并由风险传递效应测度模型实现对银行间风险传递效应的测度。研究发现:中国的银行间关联网络既稳健又脆弱;系统性风险乘数效应产生的关键是风险核心传递中介,而非银行间关联性强弱;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间的直接关联可有效防控中国的银行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是银行"发起—分销"模式下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研究表明,对于单个银行而言,"发起—分销"模式并未起到控制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只是通过增加扣减比例的方式来对冲风险,而抵押贷款证券则面临未来价格可能更大幅度的下跌,风险仍潜藏在银行间市场;对于银行间市场而言,部分银行的流动性不足会抑制整个市场所提供的流动性,尤其是当抵押贷款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银行最初预期的平均收益水平时,那些经营稳健的银行也会受到金融传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2008-2019年间188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选取外部融资流动性MS以及内部资金稳定性NSFR两大指标,检验内外部流动性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解决相关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商业银行的外部银行间市场利差越小,自身内部的稳定资金越充足,银行的风险承担越小,且从多个角度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交乘回归结果显示,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持有充足的NSFR来承担风险,会减少对银行间市场融资的依赖。流动性的波动变化和NSFR的分解检验也证明了基准结论的正确性,在不同产权性质、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水平以及贷款质量的银行中,回归结果也具有一定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监管机构在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减少流动性风险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我国银行间市场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和流动性大 幅波动的内在机理与原因。研究认为,塔形市场交易结构下,银行间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易聚 集不易分散的缺陷,且难以依靠“有形之手”得到弥补。文章结合塔形市场结构的特点建立矩 阵分析法,对40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即塔形市场交易 结构下风险冲击影响时间更长,且央行流动性救助效果降低,但流动性救助机制能降低风险对 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流动性风险救助机制,弥补银行间市场客 观存在的缺陷,增强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抵御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和监管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流动性危机概率、流动性风险的外在影响的计量方法,论证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经济学合理性,揭示了其中监管参数的经济学含义,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流动性风险调整项来实现流动性风险监管目标。本文认为,应该在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中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因素。本文最后对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银行业在宏观风险来临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 DSGE-VAR 模型,考量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框架下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银行同业借贷、其他证券资产和交易性负债业务的综合作用会使得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总体增大,银行如果想要降低存款提取率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就要在银行间市场停止拆出资金、出售政府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并出售潜在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从监管层面来讲,应当通过监管的引导效应将交易性负债进行转化,引导同业借贷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向平衡区域集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与监管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与监管趋势,通过借鉴国际发展趋势和吸取中外历史教训,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可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国民经济总体向好、流动性整体宽松的环境下,银行间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投资者数量和类型进一步丰富,各类机构普遍增持债券。受信贷调控及资本监管加强的影响,商业银行侧重于增加低风险债券的持有比例;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则相对较高。全年机构的持有结构保持稳定。随着下半年市场资金面的趋紧,基金、证券公司等交易类机构表现更为活跃,年末市场利率明显上升,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  相似文献   

9.
黄鑫冬 《银行家》2014,(1):32-35
正近来同业业务监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有部分观点担忧资金紧张局面雪上加霜,也有部分观点期待银行转变资产配置方向。同业业务的扩张导致实体和银行间流动性存在跷跷板效应,同业监管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银行间资金杠杆的提升是当前流动性易紧难松的主要原因,同业监管加强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间资金杠杆,从而缓解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实体资金供给的重要渠道,同业监管很可能导致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可拓学理论在我国A股市场流动性风险预警上的一种应用,具体依据可拓物元理论、可拓集合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可拓意义上的阐述,分别从物元和事元的角度定义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从流动性的四维角度出发,借鉴Ladj-VaR方法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可拓分析方法对指标构建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改进处理;结合可拓关联函数、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的流动性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以解决各个指标在预警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时出现的矛盾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魏涛 《证券导刊》2013,(32):19-19
如果允许信托公司持有的信贷资产成为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将自身管理的信贷资产直接纳入证券化资产包,通过证券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既能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又能实现信贷资产风险的分散转移,有利于调整并优化信托公司的资产结构。  相似文献   

12.
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和从市场动荡中获取教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其2000年发布的<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于2008年9月发布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其从独立性、透明度两方面强调了监管机构良好的治理结构对构建强有力的银行流动性风险框架的重要性;明确银行公司治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益攸关各方的职责:重构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则框架.我国应从改进流动性指标、强化流动性风险的治理、体现激励相容等角度吸收和借鉴国际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完善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业界和监管当局通过本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在反思过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本文从回顾危机中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入手,研究了危机之后出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合理之处及其局限性,并就新的监管指标在我国实施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建模、制度安排及监管协调等。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系统性风险以及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策略。系统性风险作为一种负的外部性可以分为两个维度:横截面维度和时间维度。降低横截面维度的负外部性的政策是主要是降低由银行间业务链以及对手风险暴露带来的风险。时间维度,又称为顺周期性,应对顺周期性的方法是试图在繁荣时期建立资本和流动性储备以满足在危机时的资本和流动性不足问题。本文认为,解决系统性风险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和微观监管政策的协调,以及政策的国际间协调。  相似文献   

15.
刘向明  邓翔欧  藏波 《金融研究》2020,478(4):131-146
分析城商行流动性风险化解中的政府手段和市场机制,对于下一步规范城商行营商环境、化解流动性风险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银行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政府持股比例越高会增加城商行同业负债比例,进而提高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全社会资金需求不足,大型银行资金投放的机会成本降低,有利于城商行获得同业负债,但却进一步积累了流动性风险。其次,通过系统GMM对2011—2018年80家城商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说。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政府行为边界,破除隐性担保,建立城商行资金内部定价机制以及完善城商行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肖伟 《金融会计》2014,(7):42-46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特点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就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思考,以期推动银行稳健经营。本文的主要思考是: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可考虑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加快银行间市场建设,扩大市场深度和广度,并逐步以流动性覆盖率和内部计量模型等新计量方法取代传统监管指标;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可考虑将流动性管理纳入战略制定和业务决策的整体框架中,大力发展流动性节约型业务,持续提升内外部定价精细化水平,不断完善符合我国银行特点的、实用可行的风险预警体系和计量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市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传导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最重要的市场。但2013以来发生的债市打黑和"钱荒"、2016年的国海"萝卜章"事件和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率明显上行,均反映出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间交易结算制度的分析,指出交易制度中做市商机制不健全和结算制度中CCP净额结算占比过低是产生银行间市场风险的制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以及时评人士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基本达成共识。本文从流动性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度量,同时衡量了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体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系统相对流动性剩余的概率分布来度量流动性风险,以及基于绝对流动性剩余的方差贡献度来衡量银行系统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并对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性风险视角来看,部分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贡献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08~2013年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没有限制存款竞争,价格和非价格引起的存款竞争有可能会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有助于刺激银行改善流动性。存款市场约束通过数量渠道约束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行为,通过价格渠道约束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会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变化会对存款市场竞争产生显著的影响,银行提高流动性的行为及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会加剧存款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存款竞争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结合2007年夏秋爆发的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从实践角度,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及其监管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着重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显现的问题。同时结合国际良好做法,对加强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要切实高度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二是要及时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指引并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控;三是要加强国际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跟踪研究;四是要加强各方协作,营造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