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及经济效应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日益增强 ,各国经济相互开放和融合的程度大大提高。既加入多边经济合作组织 ,又积极参与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合作的方针和实践。本文分析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效应 ,比对该自由贸易区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以来,随着《共同有效优惠关税》等协定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其不仅产生了使区内各成员国之间以对外贸易流量的增长速度加快和部分地优化了区内贸易的商品结构并进而有助于实现"贸易重整"等方面的静态经济效应;而且也取得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动态经济效应。然而由于区内产业与贸易结构雷同化情况严重,再加之又缺乏似欧盟那样的"共同精神,"因而从总体上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效应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和新西兰亚启动了建立自由贸易区(FTA)的谈判。如果两国正式建立FTA,将会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关系。中新两国的经济具有互补性特征,FTA的建立对两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都将产生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2013年首次建设自贸区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如何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到不同的区域推动 地区的发展无疑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来考虑自贸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利用双重差分法,对比 自贸区政策实施前后的影响,分析在不同区域条件,辐射效应的程度异同。  相似文献   

5.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韩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中日韩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它的建立十分重要.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必要的这一前提下,从中韩政界和企业界的态度、经贸文化交流、经济互补性和建立后的贸易效应四方面论证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贸易自由化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与贸易伙伴谈判缔结FTA/EPA。我国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起步较晚,而且伙伴国主要在东亚地区。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两难困境: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会给国内部分产业带来冲击和影响;放慢自由贸易区建设又会遭遇日本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发展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策略应该是积极应对竞争和挑战,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明确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争取东亚贸易自由化和东亚一体化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订,迄今已近十年,对中国和智利两国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回顾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历程,总结中智自贸区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重点利用巴拉萨模型对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对中智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模型的结论是:中国不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但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且它主要来源于中国对智利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而且是从对日本的铜制品的进口转向了智利的铜制品的进口。智利不仅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且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订,迄今已近十年,对中国和智利两国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回顾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历程,总结中智自贸区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重点利用巴拉萨模型对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对中智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模型的结论是:中国不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但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且它主要来源于中国对智利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而且是从对日本的铜制品的进口转向了智利的铜制品的进口。智利不仅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且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欧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其产生后运行情况,尤其是其对我国经济,主要是对目前我国实施的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所形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一定制度安排下的贸易集团化、区域化是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之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经济秩序正经历大调整大变革,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建,中美之间的经贸博弈将贯穿"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刺激并加速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意义尤为深远.通过对基于中日韩三国基本数据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日韩三国之间均具有较大的贸易潜力,若建成FTA则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自贸区优势,更好地开发三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GTAP模型研究发现,在中国作为"轮轴国"时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福利提升水平最高.中日韩三国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互补优势,如果依托东盟"10+3"机制,选择优先建立产业自贸区、城市自贸区以及自由贸易先行区等路径,必将推动中日韩自贸区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12.
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全面建成,这意味着我国将全面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双方应逐步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减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根据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东盟自由区的建立与施行,将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货币周边化效应、地缘经济效应、产业提升效应、壁垒缓冲效应,然而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趋同,将成为阻碍相互之间深层次合作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大力提高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相似文献   

13.
城市商圈的空间集聚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研究商圈聚集机理也变得越发必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外部经济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对于城市商圈空间集聚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商圈内外部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乘数的变化是商圈聚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将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速很快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给双方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直接最突出的经济效应是贸易的创造效应与投资的增长效应,贸易的规模环境效应首先表现为环境的负效应,而环境的正效应比较间接迟缓.贸易的结构效应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投资的结构效应以环境的负效应为主.贸易与投资的技术效应会在双方的环保合作力度加强的条件下逐步倾向于环境的正效应.中国与东盟之间要加强环境问题的双边与多边协作,不断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边境贸易是三个具有密切关系的三个问题。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广西边境贸易经过了起步、快速增长等阶段,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也面临着资金困乏、政策影响、投资环境不佳等新问题。必须通过政策改进、环境改善、加强合作等措施来增加边境贸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然而,当前我国和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和东盟各国能否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立“10+1”自由贸易区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区域一体化理论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具有如下特征:经济基础的脆弱性,非经济因素的敏感性,国家主义作用的两重性,霸权缺位与高制度变迁成本,相互依存与合作博弈愿望等。因此,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体制的积极作用,实施产业协作,发展产业内贸易;政府的决策要超越利益集团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战略目标,同时,从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目的出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分步骤、分层次发展,并努力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与层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个多阶段生产模式的分析,将中间产品贸易、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和自由贸易区(考虑原产地规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得出结论:在特定的生产模式下,最终产品的生产地、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原产地规则的严格程度等因素会影响自由贸易区的生产模式和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