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使用2006~2012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具有生产率异质性的中国跨国企业如何在具有不同市场条件的东道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生产率更高的中国企业更有可能在一些市场条件较差的国家进行投资。其内在逻辑是:市场规模较小、进入成本更高、制度质量较差的国家对中国企业而言有着更高的临界生产率,由此吸引更多生产率较高的中国企业在该国投资。在使用多种方法处理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之间可能的逆向因果关系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3.
4.
从微观层面检验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展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融资约束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性越大,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全要素生产率与融资约束存在替代关系,融资约束的负作用仅在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呈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抹平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在内资企业和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交互效应更强。内资企业更能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抹平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负向影响的作用,但该抹平作用仅在内资出口企业中成立。  相似文献   

5.
改变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是营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工具。然而,我国企业投资信息技术的巨额资金仿佛是扔进了“黑洞”。仅MRPⅡ、ERP系统,我国是一千余家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总投资大约为80亿人民币,与这笔巨大的投入不相称的是,巨大的投资几乎没有收益。据统计,这些投入,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占10%-20%,没有实现或部分实现系统集成的占30%-40%,失败的占50%;更重要的是,投入尚未带来应有的收益。本文试图探讨这些“生产率悖论”的成因,提出企业改革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GMM分析法利用2004—2014年中国对116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数据,从对外投资动机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了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双边投资协定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显著的影响;双边投资协定对不同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双边投资协定对自然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显著积极的影响,而对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球外商投资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已成为主要趋势,中国服务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并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率的良性互动现象,提出服务业OFDI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04~2017年服务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但是其主要贡献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反而会抑制行业生产率的增长;动态格兰杰面板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生产率之间存在互动机制,互为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8.
地区行政垄断与我国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我们发现:我国的外资企业的出口存在明显的"生产率悖论",即外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恰好相反。而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则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预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地方行政垄断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角度,对这一悖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性行政垄断对我国外资企业的诸多限制及政策引导,扭曲了企业的出口行为,是形成"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理论分析部分,着重探讨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其主流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其动因进行了实证考查,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三层次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25个省份的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省际差异.研究还发现,对外开放度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省际差异,而人力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与省际差异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一体化使得分工逐渐细化,产业内与产业间联系明显加强,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由分散逐渐向集聚发展。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分析企业集聚、劳动生产率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投资,企业集聚与技术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显著正影响。分地区看,人力资本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而企业集聚对中部地区的贡献度最大,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很显著。  相似文献   

12.
IT投资的"生产力悖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在有关信息技术的研究问题中,“生产力悖论”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这三个角度,对有关“生产力悖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并对我国的IT投资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财务指标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着其内在缺陷,因此,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从新的角度去探讨合理内核。经济增加值就是从价值和战略的角度运用剩余收益、市场增加值、修正经济增加值指标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引导,以便形成正确的的决策,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价值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而且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政策导向应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区域生产效率的差异不仅受各地区投入要素(资本、劳动、技术)的影响,还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文章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1990-2012年我国的区域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及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在未考虑制度环境时,我国区域生产效率水平表现为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五大制度环境变量均对区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经制度变量调整后,我国三大地区生产效率水平均下降且区际间差异变大。因此,制度改进将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生产效率的差异,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审计考核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留下了不少经验与教训.它与当代的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有某些相似之处,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开放型经济内涵界定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绩效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并对1985~2012年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已形成了显著的倒U型曲线趋势特征,自2007年后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进而文章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近年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环境之间博弈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根据争议的内容使用分类框架将相关文献分为4类加以分析研究,针对目前研究缺少实践指导的情况,提出基于价值分析的前瞻性环保投资决策方式,使用项目对价值的冲击和资源投入的灵活性两个指标来对前瞻性环保项目可行性进行判断,旨在通过为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投资指导,引导企业走适应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