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1):95-99,129
陈衍是近代“同光体”诗学的主要理论家,其理论观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虽未明确其实际内涵,但从其语意中所表达的实是一种在“人成”基础上的诗学功夫论,不但有对诗人精神主体的要求,也有对诗歌理想新境创造的期望,更有对社会现实文化的关注意蕴。  相似文献   

2.
唐代以前,诗人们对叙事诗这一体的思考与关注是不够的,或说还是不自觉的。杜甫是唐代比较自觉关注和思考叙事诗体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实践中体现了“以诗言史”和“以诗立传”的叙事诗体意识;韩愈对于诗歌的叙事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认识,那就是“以诗叙事”。自居易在论及自己的创作时,频频提到“以诗言事”,说明了他对叙事诗之叙事性的深刻认识所在。他们对叙事诗体的思考和关注,都是叙事的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郑玄认为诗歌与政治紧密相通。政有盛衰,诗有“关”、“刺”;政权影响力有大、有小,诗则有“风”、有“雅”。在他眼里,政治是诗之“源”、诗之“本”、诗之“母”,诗与政异体相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爬梳钩沉,发现宋代女性诗歌有民生诗、丧乱诗、讽谏诗、咏史咏物诗、游仙访道诗等十种之多,说明宋代女性情感已经从“男人与女人”拓展到了“女人与社会”,相应的其诗歌也由内到外的从“身边文学”而变为“社会文学”。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上看,?木兰诗?非北朝时所产生,很可能成诗于唐代前期。?木兰诗?中的很多词语都可见于唐代文献,如“鞍鞯”“点兵”“惊忙”“儿”“地”“爷娘”等。这些唐代新词在诗中出现比例较高,是该诗成诗于唐代的较好脚注。  相似文献   

6.
李金发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不仅开启了大陆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也推动了台湾50-70年代现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由于海峡两岸种种异化背景的暗合对接,台湾诗人对李金发诗中的虚无思想、悲观情绪以及丑恶意象产生了共鸣;再加上台湾诗人覃子豪与苏雪林关于诗质“颓废”还是“丰盈”的论争,促使台湾现代诗走向成熟。所以台湾现代诗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从诗歌情绪、审美意味及语言策略都可以看出其与李金发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对联和诗歌中,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形式,就是它们的每一个句子都是用相同偏旁或部首的汉字写成的。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叫做“联边联”;用这种形式写成的诗叫做“联边诗”。  相似文献   

8.
哑联拾趣     
杨吉生 《新智慧》2009,(1):I0015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谪黄州时,与颇有才气的佛印和尚志趣相投,交往甚密。一天傍晚,苏东坡与佛印泛舟江上,他们饮酒赋诗,谈笑风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左岸一指,同时抿嘴微笑。佛印顺势望去,见一条大黄狗正在啃骨头。佛印略一沉思,就将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此时二人四目相对,不禁抚掌大笑起来。原来,他俩各自的含义,竟是一副精巧的谐音哑联。苏东坡的出句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对句为“水流东坡诗(尸)”。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谢胱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大谢因始终不能消除与自然的隔膜,其诗也不能达到圃融的境界。他又以“游”作为观照山水的主要方式,其诗多幽峭,而“颇以繁富为累”。小谢与自然有一种亲和感,体悟山水多以“望”的方式,其诗多呈平秀清发之态。元嘉诗风之典重生涩与永明诗风之清新明丽更加深了二谢诗歌之间的这种区别。二谢虽诗风的总体风貌不同,却又有承袭与沿革:小谢在章法结构与风格、句法语汇及写景艺术上都明显得力于大谢,而在玄言的荡涤、婉关诗境的创造及对近体诗声律与体式的滋养等方面则取得了突过于大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诗经》中的部分婚恋诗为对象,通过分析它们所表现出的当时的婚恋习俗与观念并予以分类,探究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婚恋习俗与观念。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王国雏辛亥革命时期的两组诗.结合时事进行了分析,对诗中的用典出处及相关情境做了详细的诠释.阐述了这一时期王国雏对辛亥革命的同情与对袁世凯的洪宪的指斥,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新见解,有其现实的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张彼此敬佩对方的道德文章,皆服膺程朱理学,这是他们结交的思想基础。他们的交往活动丰富多彩,涉及诗书传道、编刻撰述、问医救人、诗酒唱和、学术交流诸多方面,呈现出偏重文学和学术的特点。他们的交往由亲至疏,最终友谊破裂,缘于二人儒士观、时文观和交友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英文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就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怀。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 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中英文诗歌在死亡意象的作用、营造手法、选择意象之物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但 由于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表述死亡时所选择意象之物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中西诗歌的意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王诗中的“我”被消融在自然中,达到了物我 不分、物我两忘的境界;华诗中的“我”是在自然中张扬,体现了以我观物,以物悦我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裴子野在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在追求“新变”、讲究“吟咏情性”的南朝,他高举“复古”大旗,重提“劝美惩恶”的诗教功能,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对五、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他在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相似文献   

17.
沈曾植文名、诗名、书名并重一世,在晚清学术界居于领袖地位。他是清季书法最后之大人物,又是民国书法的启迪者。该文在介绍沈曾植生平与治学经历的基础上,阐述了其既重考证及相关的历史渊源关系,亦重书法的形质与情理的书学思想,进而概括了其书法艺术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的四种英译文作了剖析,认为古典诗译成英文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简练的风格及韵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汉语音韵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把大冶话和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了对比。找到了它们的异同之处,得出了矫正土音土腔的方法。尤其是文章较深入研究了大冶方言中保留的古唐音特征——入声调,这有利于大冶人矫正音调,学好普通话,同时,对于大冶人赏析和填写古诗词也是大有裨益的。文章把常用入声字,按大冶话的声韵调分成十组,便于记忆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欧美诗歌的产生,应先追溯欧美文学的渊源。欧美诗歌发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化(即《圣经》文化)。如《潘之歌》、《失乐园》、《草叶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