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静脉产业,是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回收、分解以及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其核心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表现形式为“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产品”,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首批7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之一,湖南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正致力于发展为全国重要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加工基地。该工业园已聚集了146家回收企业和4 000多家废品经营户,2010年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总产值110亿元。“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汩罗经过多年培育,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带动园区、以园区提升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陆林芸 《魅力中国》2014,(22):89-89
循环经济是人类应对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污染挑战而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和新的经济形态。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变。本人就甘蔗制糖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它是使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它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加快天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天津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认真分析天津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探讨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与木材资源的循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工业属于资源依赖性产业,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为原料。随着木材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木质材料。在当今倡导循环经济的时代.对木材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是我国木材工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倡导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也面临来自资源环境的约束。政府积极推动和政策引导是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启示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轶 《特区经济》2009,(7):218-219
产业集群对环境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障碍。如何利用循环经济推进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型是解决当前经济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利用循环经济促进集群转型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转化抑或可持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世界难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静脉产业的发展使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化成为可能。对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引擎。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主要作用在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拓展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相似文献   

11.
铜的再生与利用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能源紧张状况的加剧,我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2004年是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有色金属的再生与利用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有关部门首次将废金属的再生利用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独立产业对待,并开始制订产业发展规划,这在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4月15日,第三届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大会由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清华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发展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共同主办,嘉诺资源再生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承办本次大会。本次会议主题为"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充分认识、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构筑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支柱产业单一,竞争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在产业转型的推动下,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原则、优势,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并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其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本工程主要涵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的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四个领域。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的实施,根据《"十二五"国家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该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初步形成,1998年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各界高度关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循环经济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再生资源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体现了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资源化”原则。宁波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又是宁波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快宁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浙江产业集群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恒 《浙江经济》2005,(11):16-17
众多的产业集群在促进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模式将是浙江产业集群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金通  张国平 《特区经济》2005,(11):252-253
一、发达国家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近况 1.废弃物回收产业的典型——德国双向回收网络系统(DSD) 1990年9月28日,德国在工业联合总会、工商业协会支持下,代表零售业、消费品和包装业的95家公司于波恩成立了双向回收网络系统(DSD)。该系统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DSD接受相关企业的委托,由生产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对贴有“绿点”标志的包装进行分类、清洗、回收,然后送至相关的资源再利用厂家循环使用,能直接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至制造商。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再生资源产业被许多国家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兴起给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但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产业管理有序性不足,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无害化处理环节缺失,产业规范化程度较低。大力推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应确立率先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战略,实施政府奖励与优惠政策,实施政府优先采购政策;政府应激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水平,为再生资源长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相似文献   

19.
再制造产业是指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废旧产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产业。它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的一种产业。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将再制造作为重点领域。2009年1月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制化轨  相似文献   

20.
林静国 《宁波通讯》2005,(11):30-32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促进生产“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组合化和资源利用集约化为重点,在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临港区块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华电厂被列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我县一、二、三产资源共享混合型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全国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