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伤保险关系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职业病伤害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益保障,本文是对现行工伤保金政策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通过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基于工伤保险基金安全特征、运行流程、影响因素,可建立工伤基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系数,最终在定性分析(德尔菲法)的基础上,融合定量分析(模糊层次分析法)思维,确定工伤基金的综合安全指数。工伤保险基金安全系数与功能扩张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在基金安全性评估中应从基金筹集、管理和支出三个环节分别相继监测管理,是具体的措施层面;在制度功能扩张中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是制度的理念认知层面。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关系农民工自身健康的工伤保险缺失尤为严重。覆盖面窄、维权难、企业偷保漏保严重、工伤预防和康复薄弱等成为制约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桎梏。借鉴国外工伤保险模式的优点,我们应扩大制度覆盖面、促进工伤认定程序科学化、健全"预防-康复-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给付有四项一次性给付,即工亡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和伤残补助金。一次性给付占基金支出超过50%,导致工伤保险基金的财务风险,并制约了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发展,限制了定期给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给付制度的保障功能。在理论上,一次性给付极易被挪作他用,也无法对抗通货膨胀,无法应对伤残职工及其遗属的长期生活保障需求;在国际上,除短期风险和轻微伤害外,主要采用定期给付。因此,中国宜废止前两项一次性给付,并改革和完善就业补助金和伤残补助金,在实现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强其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关系之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工伤事故后。劳动者在要求工伤保险补偿和民事赔偿的问题上可否进行选择,涉及到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世界各国关于工伤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关系的主要模式,目前有选择、补充、双重、取代等四种,我国法律对此规定不够明确,对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关系采用补充模式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09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不再认定为工伤的说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本文从上述工伤认定在中国工伤保险中的演变发展情况出发,针对<征求意见稿>给出的五条原因或动机发表观点,并通过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所引发的工伤补偿责任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广义竞合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于职工的财产性损失部分的赔偿采用补充模式,在保留上述规定的同时赋予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基金"代位求偿权",对于职工人身伤亡部分的补偿采用兼得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伤保险的宗曾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同时也是一种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工伤保险待遇则是对劳动者保障力度和程度的根本体现。对1978年至2008年我国工伤保险制度30年变迁历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工伤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适应是推动这一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设置和标准不断趋于规范化与合理化,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化。  相似文献   

8.
雇主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雇主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都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建立的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其客观功效相似,但性质差异较大。我国的职业伤害风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持续扩张,但雇主责任保险发展却不成熟,工伤保险制度亦才实施。对劳动的职业伤害风险迄今仍未找到真正适合国情的保障机制。笔主张从立法与经营两方面推进雇主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工伤保险基金自2000年建立以来,运行一直比较平稳,能够为参保职工及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轻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对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度运行中也存在工伤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和工伤预防基金准备不足等问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 ,之前有关工伤的行政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将失效 ,由此导致工伤认定范围的重新整合。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 ,《工伤保险条例》确认的工伤范围既有扩大的一面 ,也有缩小的一面。从保护劳动者利益出发 ,工伤范围还有扩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工伤赔偿机制已由一元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涉及侵权行为法、商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法等多个领域。本文对工伤事故的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进行分析,论述这两种制度在各自领域内的积极作用,如何协调各制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制度的功能,保障劳动者权益,稳定和改善劳动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对劳动者的保护明显加强。作为工伤保险主要的受益群体之一,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比例很低,流动频繁,工伤赔偿程序复杂且成本较高。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工伤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益面,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及时赔付,尽早普及省级基金统筹,优化保险费率结构,创建预防、补偿与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关注对工伤职工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但忽视了工伤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工伤职工重新就业和重返社会,本文探讨了工伤职工就业难的原因,以及促进工伤重新就业的理论依据,并结合我国现实与国际经验,提出了完善工伤保障体系,促进工伤职工重新就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出了大量平台就业岗位,由于工作过程中面临的诸多职业风险以及工伤保障的缺失,平台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平台从业者的特殊性导致了在将他们纳入工伤保险保障时需要进行创新.本文通过梳理涉及外卖骑手的工伤争议案件,总结平台从业者工伤保障面临的难点,并在分析国内外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当中,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劳动合同的雇佣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在雇佣劳动中发生了劳动者的伤亡事故,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工伤赔偿责任,对因工伤伤亡的劳动者及其家属进行赔偿。尽管各企业经营者都尽力采取措施来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但天有不测风云,往往还是会有一些事故不幸发生,企业必须依法承担工伤者的医疗补助和工伤赔偿等巨额经济开销,在我担任一些企业法律顾问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企业领导者对工伤事故处理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工伤和大病后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近年因伤病致残、致贫的问题较突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应尽快得到确立与完善.本文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的现状分析原因,并阐述如何治理、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2004年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以来,已将一至四级全残人员的工伤待遇纳入到工伤保险统筹中,但其他一些破产企业及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的工伤人员,单位因经济效益等不确定因素,其职工发生工伤致残后得不到及时的赔偿,侵害了这部分人员的权益。2011年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的呼声终于得到了回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游离在统筹外的老工伤人员纳入到基金统筹,使企业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安心生产,使老工伤人员的待遇有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大量出现的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方式,使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格局,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用工形式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如何保障非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是新型问题。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首先要进行工伤认定,所以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工伤认定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工伤的社会风险属性,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纳入到工伤认定程序中来,才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因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法律救济存在诸多问题.劳动者伤害法律救济经历了从私法向社会法发展过程.从各国立法实践看,主要存在四种模式,它们是选择模式,取代模式,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补充模式因能够很好地平衡劳动者权益和工伤保险制度功能,而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我国虽然未在立法层面明确应采纳那种模式,但从司法实践角度考察,倾向于采纳兼得模式.但随着《社会保险法》颁布,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补充模式将是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法律适用问题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社会公平,使劳动者获得充分保障,我国分别对工伤保险体系和民事损害赔偿体系进行了革新,然而在机制建立过程中,仍然遗留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工伤事故中各种损害补偿或赔偿制度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立法意图的实现。对现行工伤事故受害人损害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将使工伤事故受害人保障机制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