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国家发展对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的影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中,中亚国家是中国企业重点投资和开发的国际市场之一。而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也需要引进中亚国家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以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多个省区与中亚国家相邻。因此,它们作为开放度较高的经济区,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都是西部的“两枢纽三中心”,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环境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下,已发展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中心和创新中心,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十五”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绝不意味着可以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事实上,西部大开发与东部地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呈现出互动的支持关系。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反过来,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又将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为西部地区的开发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意义上讲都是适时而深远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西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壮大.本文主要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企业无形资产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如何培育西部企业无形资产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发展创新商务信用体系是增强中小微企业、人才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减少多元利益经济矛盾的有效手段。结合我国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特征,对创新商务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模式、功能与系统、推广与实施进行系统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为保证人才自由、合理、公平、有序、规范地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保证企业和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人才市场化国家战略势在必行.本文从实施人才市场化国家战略具有的现实意义、实施人才市场化国家战略必须创新方法途径和实施人才市场化国家战略需要完善推进框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需要资金、技术、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资金、技术、人才的取得必须通过市场来运作.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快广西市场化进程将是不可逾越的过程.广西必须在西部开发中加快市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得良才者得天下”,人才兴则企业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可以凭借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来吸引人才,而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企业如何凭借自身有利因素吸引人才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通过分析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存在难点和原因,提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对策。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塑造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背景下,完善营销策略有助于全面促进西部地区畜牧行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畜牧产品的市场拓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针对贸易契机把握不足、缺乏营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专业化人才、政府部门的相关支持和引导政策不足等问题,应该从有效把握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贸易契机、提升企业的营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化人才对营销策略的推动作用、完善政府部门的相关支持和引导政策等方面出发,全面完善西部地区畜牧产品的营销策略,促进我国西部畜牧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静媛  徐硕艺 《中国市场》2022,(17):100-102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以来,人才发展决定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财力和技术,更取决于创造财富的人才。企业必须将重点放在通过赋予发展机会稳定和培养企业现有人才上,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聘机制、创新人才评价,为企业人才发展提供一片沃土,进而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队伍,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国中 《商业时代》2005,(15):93-94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内陆地区要从开拓思想创新思维、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实施有效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内陆地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一方面要充分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跟随时代发展脉搏,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而培养人才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试分析目前培养高职人才的挑战和高职人才的需求趋势,从二维度四模块角度分析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培养内涵和课堂组织模式思路,为深化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构建和互联网教育下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以“四合作”为主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段梯级渐进式”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确保产学合作有效实施,促进会计专业实践创新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它的建立为加强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江汉油田、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唯一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新形势下加强工作站的建设,要以科研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博士后人员引进、管理机制;以完善制度为抓手,不断提升工作站管理工作水平;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传帮带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实力最终体现在科技竞争力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国家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海西科学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科技,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是人才。因此,要发展海西科技,人才资源是关键一环。对科技人才来说,除了省内培养,引进必不可少,而且可以尝试实施形式多样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当今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应怎么样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设计技术进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创新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世博会发展历史,提出苏州承接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经济整合升级、促进产学研区域一体化联动创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大创新投入、广揽创新人才等创新经济发展战略,以期促进苏州创新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导读]深圳市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这一灵活的新型用人机制,为企业补充新鲜科研力量,培养造就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教成果转化。近年来深圳抓住新机遇,大力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兴科研人员“求贤若渴”。在此背景下,我市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这一灵活的新型用人机制,为企业补充新鲜科研力量,培养造就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高铁经济带是指以高速铁路为基础,以高铁场站为核心,通过高铁的快速连通,推动沿线城市(城镇)在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旅游合作、城镇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互相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兴模式。西部地区高铁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在更广范围、更高效率整合要素资源,促进经济要素互补互享,探索创新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利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先进要素在经济带的充分流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完善西部地区经济总体布局,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伴随我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开始,中小企业创新问题是值得社会各界所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人才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中小企业想通过技术创新来占有市场并不现实。而且,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其管理创新工作十分重要,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受到局限。为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文章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战略柔性与成长绩效关系为研究对象,希望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