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基层碳审计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政府碳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即全面梳理现有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碳审计评价体系,加强碳会计核算和碳信息披露,加强碳审计人才培养和科学调度,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准确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碳工作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碳资产是碳中和背景下通过交易机制而给企业带来的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碳资产能够在碳中和领域发挥作用,其价值受制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而碳资产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方法等要素存在自身特点。在做好碳资产评估业务深入研究的同时,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努力拓展碳盘查、碳核查业务。  相似文献   

3.
张晓青 《新金融》2022,(6):44-49
气候风险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与挑战。各国央行、监管机构和银行同业正在从监管、风险治理、风险评估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积极推进气候风险管理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气候风险治理机制,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法,完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展气候风险管理合作交流,有效应对和管理气候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白利情 《理财》2021,(6):22-23
最近,在碳中和的风口下,各大巨头造车动作频频,而碳中和概念也备受投资者关注.在天天基金、好买基金、知乎等网站,不少投资者咨询"碳中和".可以说,在碳中和的目标下,碳中和概念已成为绝对的风口.各方投资势力都在试图抓住机遇,赢得这条未来40年的好赛道.  相似文献   

5.
陈冲  王军 《银行家》2021,(6):59-6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碳排放自主贡献目标下,中国需要逐步压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占经济的比重,推动经济、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采用2010—2019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相关数据测算其碳排放量,并建立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探讨新型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测算其减排潜力.结果发现:2010—2019年新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19年高达1.96亿吨;排放结构是抑制新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规模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排放强度促进作用最强;三种情景下新型煤化工产业都可以于2030年前碳达峰,强化政策情景下减排潜力最大.结果表明CCUS技术是新型煤化工产业碳减排关键技术,同时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排放强度、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实现新型煤化工产业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3060碳达峰碳中和(即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正是热议话题.2020年3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  相似文献   

8.
王立群 《金融与市场》2022,(9):42-48+61
本文选取内蒙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0-2019年数据对内蒙古五大产业碳锁定情况进行测算,发现工业以及建筑业还存在较强的碳锁定现象。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内蒙古碳解锁方式,发现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制度支出、技术支出和制度技术共同影响项六个因素中,只有技术支出对内蒙古地区产业碳解锁有影响。最后依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虓烽 《理财》2023,(10):70-72
<正>碳审计概述一、碳审计含义碳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可以理解为一种专项审计工作。碳审计主要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碳排放状况以及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和取证,从而判断企业是否符合相应的碳排放要求、是否达到相关的碳排放标准,并据此出具碳审计报告的一项经济监督活动。二、碳审计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陈雳 《金融博览》2021,(18):18-19
"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对于国人来讲并不陌生,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概念就被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多次提及. 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原则也没有动摇,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中国的目标. 现在,从GDP、进出口、投资、消费总额等方面来讲,中国经济的"蛋糕"已经做得很大了,如何更加公平地"分蛋糕"显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受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碳中和时间表,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3060"碳排放目标,在体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在减排上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我国需要在碳减排工具、制度和政策的选择上统筹兼顾,在已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背景下,适时开征碳税将成为加大碳减排调控力度的重要选择。笔者通过阐述碳税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总结碳税的国际发展历程、特点和经验启示,分析我国开征碳税的积极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海洋强大的固碳能力,必须重视海洋及海洋碳汇在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与海洋产业有关的蓝色经济。蓝色经济自身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内涵,作为支持其发展的蓝色金融,可视为绿色金融的"蓝色方案"。蓝色金融于未来的探索路径,一方面在减排侧支持海洋能源项目融资,另一方面在固碳侧支持海洋碳汇质押融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13.
宋一程 《海南金融》2021,(12):59-67
2020年,我国正式确立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标志着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能源战略的重大转型.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作为国际通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衡量标准和可持续投资理念的主流实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银保监会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主要践行者,有必要深入研究、全面推进ESG治理体系建设,以国际领先的ESG理念为引导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优化投资决策流程.本文在归纳ESG概念内涵及其在金融领域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金融监管层面ESG政策举措,介绍当前国内银行业ESG治理建设进展,并就下阶段商业银行推进ESG治理机制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雳 《金融博览》2021,(16):20-21
近年来,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自2012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以来,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由2013年的5.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万亿元,复合增速达12.7%,逐步建立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 目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层次市场已初步形成,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但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碳市场方面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15.
16.
17.
赵珂 《甘肃金融》2022,(5):62-64+67
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采购人角度梳理分析政府绿色采购对双碳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以及双碳背景下政府绿色采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健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体系、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支持力度、调整和完善绿色采购标准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回顾"十三五",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主要资金提供方,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进入"十四五",浙江省银行业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升级转型,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范彬彬  温婧 《中国金融》2021,(19):36-37
<正>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20.
绿色金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金融行业是践行ESG理念的重要力量,实现ESG有效评价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中三家典型代表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归纳总结出我国金融行业ESG关键指标,并基于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等原则,提出金融行业ESG评价优化体系。以20家金融行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其ESG表现,明确指标体系优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金融行业ESG信息披露质量良莠不齐,存在敏感事项披露程度不够、范围不广泛等问题;金融行业ESG评价指标权重最大为社会责任(0.64628),其次环境指标(0.27177),最小为公司治理指标(0.08238),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金融行业ESG评分具有重要影响;样本企业ESG评分等级B和C占比65%,金融行业ESG表现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