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社会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空间场域,以当前乡村社会在人口结构、职业分化、乡风习俗、乡土文化、价值伦理、利益关系、治理组织、村庄治理等方面变迁的演进趋势与主要表征为研究出发点,揭示乡村社会变迁与宅基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的关系指向,阐释社会变迁对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的冲击影响,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对社会变迁的响应之策,从而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系统推论。研究结果: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已难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起点,构建有效的“三权分置”制度体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目标,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顺应人们对乡村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的需求、统筹好宅基地保障功能与资产功能的关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主线。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宅基地制度自身的特殊性及其改革的敏感性,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一是聚焦于制度建设,并确保制度能得以落实;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三是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破解宅基地利用与管理中的难题;四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其行使所有权人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正>自2020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管理方式创新,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先行先试,通过宅基地改革这根“针”,穿起“三农”工作多条“线”,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虽然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有待解决与突破。在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优化建议,包括从宅基地盘活再利用、产业多元化发展等视角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从探索宅基地多重置换模式、健全宅基地退出补偿体系等方面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从适当放宽宅基地流转主体范围、健全宅基地市场交易机制等角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促进农村生活、生态、生产“三生”融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优美篇章。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甘肃省陇西县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抢抓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契机,突出“六个围绕”,坚持走“资源盘活、集体增效、农民增收”的宅基地改革之路,有效激活了农村资产资源,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宅改”工作,为乡村振兴“蓄能增效”。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索在“人才—文化制度子系统—资源产业子系统”理论模型指导下城市周边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治理对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扎根方法。研究结果:宅基地盘活利用是一个涉及资源、产业、文化、制度、人才等维度的综合系统。其中人才是连通其他子系统的枢纽;文化子系统为宅基地盘活利用提供了行为规范;制度子系统形成“自上而下”的宅基地盘活利用制度体系,并通过绩效考核和部门任务两个途径落实;资源子系统围绕宅基地整合了经济资源、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维度要素,成为盘活利用的基础条件;产业子系统则给出了以产业带动宅基地盘活利用的三条路径,即发展特色产业、搭建产业平台、对接产业园区。研究结论:城市周边乡村宅基地盘活利用在治理上强调乡村人才的统筹作用,使乡村振兴的多维度因素形成“合力”,实现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是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是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内卷化的重要途径。系统研究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在逻辑、实现路径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宅基地“三权分置””主题的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结果]现阶段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热点聚焦于“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流转”“增量权能”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结论]梳理现有宅基地“三权分置”矛盾困境与实现路径,重点探讨“三权分置”改革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挖掘宅基地制度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改革地区经验总结、对乡村振兴战略动态作用机理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让农民受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基于农民权益变化视角审视宅基地制度70年变迁历程发现,自“两权分离”后宅基地制度表现出“房地分离、差别赋权、产权管制”的特征,即同一时期宅基地与农房的限定性赋权并不同步,国家逐渐加强对宅基地及农房的产权与权能管制,农民宅基地权益在产权管制中受到损害。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是放松产权管制与还权赋能,改革的逻辑思路是以维护国家公益(保障居住功能)为基点,以发展农民私益(显化财产功能)为驱动力,以“三权分置”产权结构重塑为总统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本质上是宅基地权利体系的重构过程,即通过三权的重新设置发挥其独特功能和整体效能。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集体所有权重点在于明晰权利主体,赋予完整权能;保障农户资格权首先要厘清权利性质,明确入法路径;适度放活使用权,亟需进一步放宽使用权流转范围与用途功能,实现有偿使用。  相似文献   

9.
以滨海县为例,通过构建低效识别框架,以利用状态(即正常使用、空置和废弃三种利用状态)、调查单元类型(即按规划期间居住人口流动趋势分为撤并型、保留型和聚集型)、代际类型(即将农村宅基地按建筑年代划分为新、中龄、老三种代际类型)三条依据交集得到三种低效类型宅基地(即空废型宅基地、撤并型宅基地以及老宅基地);同时使用核密度分析方法,以滨海县政府为原点、1 km为半径构建多缓冲区,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滨海县农村低效宅基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滨海县低效宅基地共980公顷,占滨海县现有宅基地的22.20%。其中,空废型宅基地占比最高,为61.22%;(2)滨海县低效宅基地有着“总量大、分布广”的特征,其中,空置型与废弃型宅基地具有“总体分散,部分集中”的分布特征,而正常宅基地中撤并型宅基地与老宅基地具有“总体集中,部分分散”的分布特征;(3)在近郊乡村,空废型宅基地占比达到最高,在一般乡村,老宅基地占比达到最高,而在远郊乡村,正常撤并型宅基地占比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二者存在目标一致性与过程协同性。一方面,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发挥贫困山区农户搬迁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拉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集镇、中心村搬迁转移并有偿退出宅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宅基地发展权入市交易供资政策,构建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以提高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发挥宅基地制度改革对贫困山区农户搬迁的推动作用,有效助推贫困山区农户搬迁,实现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本文基于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安徽省金寨县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动力机制,探究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实践路径,以实现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目标,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金寨样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三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宅基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但宅基地使用权所具有的身份性使其流转受到极大的限制,致使宅基地被大量闲置和浪费,也难以解决“一户多宅”的问题。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开发利用农村宅基地资源,构建新型宅基地盘活利用主体结构,应当完全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受让主体范围,拓展宅基地流转方式及多主体利用,健全宅基地退出机制和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宅基地经营性用途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促进农村宅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助力农村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需回答“为何盘活利用”“盘活利用受何因素影响”“如何盘活利用”“谁来盘活利用”等理论问题。本文援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推拉理论、乡村多功能性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进行理论阐释,以传统农区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和城市近郊区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为例,对两个村探索的实践样态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考察,本文指出在乡村振兴视阈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应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及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统筹考虑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着眼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支持多方主体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最后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以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切入点,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创新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建立了“138”宅基地改革工作路径。“1”即在战略上全域统筹,建立农村宅基地一本账,确定一组农村宅基地专题图。“3”即在战术上实施三个强化:在发展布局上强化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4.
张莲英 《山西农经》2022,(21):71-73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茶丰峡试点村为例,浅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背景、“五探索”实践、经验做法、改革瓶颈、对策建议,旨在为打造农村宅基地改革“沙县经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侯亦丽  李悦萌  曹瓅 《山西农经》2023,(21):75-77+106
“三权分置”背景下,宅基地改革成为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受政治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宅基地改革的模式要求不尽相同,改革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背景下,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需要因地制宜地改革。文章从不同资源禀赋角度概括出三种宅基地改革模式:行政主导型、产业驱动型、数字驱动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并结合试点案例分析总结模式特质,为宅基地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农民与宅基地的关系直接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近年来,浙江省象山县围绕宅基地管理迈出改革"三部曲",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空间。第一步是序化,开展"一户多宅"村庄梳理式改造,规范宅基地建管秩序。第二步是活化,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适度放开使用权政策空间,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第三步是转化,以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重心,开展农村"三抢双动""双招双引",激发  相似文献   

17.
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自承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任务以来,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着力政策和制度创新,通过探索集体土地整备、片区综合整治、差别化土地征收、宅基地统筹利用等做法,较好解决了集体土地权益保障不充分、征地矛盾多发、宅基地用益物权难落实等问题,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南海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2021,(5):47-53
宅基地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目前,"三权分置"作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存在三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三权分置"的内涵及权利关系不清,二是不能有效解决农民进城失败返乡问题,三是不能很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用地需求。宅基地发展权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央地关系与发展模式约束下,在"双保"矛盾和"三农"问题的挤压下,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不断创新和渐进演化形成的,兼容了宅基地稳定与效率、保障与财产的功能,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需要,具有典型的内生演化特征。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当实现内生演化与人为设计的融合,在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协同建构起宅基地发展权制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与集成效应。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助于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乡村振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基本遵循,尊重中国乡村的实际和发展规律,构建有效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供给框架和实现路径,并避免改革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0.
保护好、发展好乡村文化遗产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传统村落中的古民居保护利用形势较为严峻,宅基地无限期持有、用途管制、转让受限、退出不畅、收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房地一体确权进程迟缓以及村庄规划长期缺位是桎梏传统村落古民居活化利用的重要症结。以扩能、赋权与放活为导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松绑宅基地使用权、激活古民居资源打开了突破口,本文遴选了山西泽州县大阳镇、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和浙江松阳县横岗村三个典型案例,依据“房—地—人”三位联动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为不同发展条件的传统村落选择适宜的古民居活化利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未来依托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从建立古民居闲置监测机制、拓宽古民居复合性功能和转让范围、健全古民居流转交易机制、分类实施古民居有偿退出政策、加快村落规划编制以及完善产权人私益补偿与筹资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