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增加值出口指标、区域价值链指标和VSS指数等分析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彼此间的增加值出口量不断扩大,价值链融合程度逐步增强,产业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间增加值出口和价值链融合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金砖区域贸易潜力可分为潜力再造型、开拓型和巨大型三种,建立以金砖国家为主的多边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促进金砖国家一体化大市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基于ADB-MRIO增加值数据和WTO-RTA贸易协定数据,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演变过程,实证考察了RTA对成员价值链关系的深化作用。结果表明,2000—2019年,全球价值链网络重塑特征明显,网络结构呈现出中美德三极主导且地域派系划分明显的特点。实证结果显示,RTA能够显著提高成员间价值链强度,深化了成员价值链关系,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重塑具有导向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深度一体化效应和轴辐效应是RTA影响成员价值链关系重塑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RTA对价值链关系的深化效应在南-北型贸易协定间更为明显,并受到两成员地理距离的负向调节,RTA对成员间复杂价值链的深化作用更大,且表现出渐进性和长期稳定特征。本文结论对中国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价值链网络关系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5.
宋伟 《亚太经济》2005,20(3):76-79
区域主义和双边主义的兴起,使维持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多边主义受到强烈的冲击。为什么坚守多边主义的美国会转变对区域主义的态度?为什么如此多的国家突然产生对区域主义浓厚兴趣?本文试图解释这两个问题,归纳区域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卢晓菲  章韬 《世界经济研究》2020,(4):46-59,M0003
国际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两大重要特征,即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细化和区域贸易协定日益深化。文章使用1995~2015年的联合国贸发会议Eora26投入产出数据匹配CEPII引力数据和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深度数据,实证研究了双边GVC贸易强度对RTA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VC贸易强度增加会显著提高RTA签订概率和深度,在处理了潜在内生性和更换实证模型等方法后结论依然十分稳健。由于南北方国家存在较大的机制性差异,在北-北贸易模式下GVC贸易强度对RTA深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大,尤其是RTA关键条款。考虑到条款的法律可执行性,仅在北-北模式中GVC贸易会对RTA关键条款深度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在南-南模式中这一机制仅局限在边境关税类条款中,而在南-北模式下的贸易强度增加反而会降低RTA深度。文章的实证结论为当前中国签订RTA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使用UNCTAD-Eora增加值溯源数据,对世界各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增加值贸易网络虽然以区域内贸易为主,但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同步发展,且增加值贸易网络以亚洲经济体、欧洲经济体和美国为主体。“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呈现明显的多极化分布,且权力大小程度分化严重,尤其是亚洲经济体的结构性权力优势明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结构性权力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其中,金砖国家的结构性权力正在逐年上升,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权力呈下降趋势。一国的结构性权力大小受到国家制度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APEC现有21个成员方,两两之间已签署生效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就有42个之多,在APEC内部,还有一些多边性质的区域贸易协定,比如东盟①、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EC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APEC11个成员方与东盟合作存在着八个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要在与东盟率先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有利前提下,高度重视东盟市场,开展重点领域合作,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国内产业集群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台州的产业集群也得以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网络互动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入手探索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企业产业集群的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东亚区域价值链是两岸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RCEP正推动东亚区域价值链朝RCEP区域价值链发展,RCEP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合作质量将全面提升,台湾地区被边缘化的风险加剧,由此给两岸经贸合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RCEP影响下,两岸产业链发展将呈现两个趋势:一是“三角贸易”模式的两岸产业链合作会相对下降,以融入大陆市场为依托的合作将相应提升;二是进入RCEP区域内价值链的全球价值链出口会得到提升,进入RCEP区域外的部分则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是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对各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地位和深度都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WIOD数据库42个国家签署的99项区域贸易协定,实证检验了区域贸易协定中含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深度对制造业跨国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深度会促进制造业跨国生产分工深化,且主要通过降低非关税贸易成本以及激发创新两条路径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深度对制造业跨国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条款、行业、经济体对异质性;知识产权保护覆盖深度、执行深度对制造业跨国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分别在发达经济体对、发展与发达经济体对中最为强劲;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深度对制造业跨国生产分工深化的网络中心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显著促进出口国与第三国的制造业跨国生产分工深化。文章结论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以及中国更好地融入到国际外循环中,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现有WTO框架下的多边服务贸易规则(GATS)已无法适应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包含服务贸易新规则的优惠贸易协定(PTA)开始大量涌现。文章结合国外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一套专门衡量服务贸易协定深度的简易指数,对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PTA进行衡量。研究结果发现,PTA在"GATS+"和"GATS-X"议题上不仅提升了服务贸易相关条款的"表面深度",还通过增加有约束力的条款及时锁定现有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自由化的"实际深度"。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服务自由化对全球服务贸易增长以及对具有全球价值链特征的制造业出口的影响路径,并构建引力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服务贸易的深度自由化不仅可以促进一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对一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能够依托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推动制成品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在增加金融合作的同时也强化了区域经济的关联的紧密性,而一旦隐匿的风险暴露,则极易发生“多米诺骨牌”似的传递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构建世界金融安全网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世界金融安全网的硬件设置和金融体制方面的软件建设,提出要建立各区域之间的金融防火墙,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创建一个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GDP总和占世界GDP的40%。虽然美日双边关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依然非常重要,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其他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贸易伙伴,美日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在经济全球化和美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国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双边渠道已经不再是两国经贸关系的主导模式,相反实现经济复苏、合作共赢、政治互信和有效的多边机制成为摆在两国政府面前的共同课题。为了实现东亚战略,今后美日同盟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1995~2011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在计算国际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勾画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并分析了其动态演变。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呈现明显的区块特征,主要由东亚、欧洲和北美三大区块组成,区块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不同区块内经济体的关联产生;第二,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演变过程中,除受个别冲击因素的影响外,融入价值链的经济体及区块间的联系均在逐步增多;第三,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关联最多的中心国,但是无论是通过需求拉动还是通过投入推动作用,它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其他经济体产生的影响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国际博弈焦点逐渐由全球多边机制转向区域双边与多边机制。美国虽从美苏“两极”对抗中胜出,但受制于国际格局变化与自身的结构性衰落,已无强力捍卫国际经济霸权,逐步转向开展区域性经济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日益深化,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区域经济合作。在中美两国区域经济合作逻辑发展中,呈现出“谋霸”与“谋和”的不同特征,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彰显“美国优先”底色,相对收益成为更改与存留合作机制的评判标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以“和”为主线,“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将成为新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趋势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作为一项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客观存在着高度认同。在此前提下,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运行必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多边体制框架下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RCEP是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变局的产物,也是东盟最具“含金量”的自贸协定。作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RCEP是以东盟为主导、具有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区域自贸协定。在RCEP经济体中,东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东亚区域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RCEP在东盟外向型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RCEP自贸区建成后,它将助力后疫情时期东盟国家经济的复苏,促进各成员国市场开放和产业转型,使东盟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并进一步提升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大量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协议,并且呈现出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网络的进一步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潘孝军  杨筠 《改革与战略》2011,27(3):121-124
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际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文章认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伴随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成而更加紧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之间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基于外部竞争压力与内部发展诉求,会在现有有利合作条件下,形成有利于双方的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