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期,重庆共收到来自"国际朋友圈"的总价值约3000万元的医疗援助物资。随着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重庆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与合作。目前,已分批向30多个国家及其友好城市、友好组织等捐赠了医疗防疫物资。4月19日、24日,重庆市分别向哥斯达黎加、巴西圣保罗州捐赠的医疗物资装运发出。当地时间4月27日,中方多地援助的防疫物资包机安抵哥斯达黎加首都胡安·圣玛利亚机场。哥斯达黎加总统阿尔瓦拉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帖,向中国政府及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3~2015年中巴贸易、投资和援助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广义差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中巴合作对巴基斯坦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双边贸易和对巴援助显著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刘丽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7):34-57+156-157
对外援助常被看作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外交政策工具。关于对外援助项目能否达到改善对华印象的效应,既有研究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作者首先从理论上探究援助改善对华印象的机制,然后在实证部分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全球事件、语言和语调数据库的1316803个观察数据以及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项目进行地理坐标距离计算和时间匹配,探究中国对外援助项目选择路径以及对华印象改善机制的时间效应和距离效应,发现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存在选择偏好,即以改善式援助为主。此外,援助的对华印象改善效应在援助项目结束后5—6年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但回落速度较慢、长期效应依然存在;在项目实施之初,对华印象改善效应则存在反向作用和倒退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对外援助项目实施时需要密切关注民意反馈,更好地实现项目落地的“软着陆”;同时应注意关注援助项目的长期动力,增强项目的对华印象改善效应的持久性和长远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中国对非洲援助模式界定为"发展引导型援助模式",认为它是一种通过"援助+合作"的平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受援国实现自主发展,并最终实现受援国与援助国共同发展的援助模式。在援助理念上,坚持"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在援助方式上,强调"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在援助目的上,致力于"以援助促发展,以发展促合作、以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总之,中国对非援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5.
对外援助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双边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采用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援助的内生性及使用全球治理指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和制度质量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基础设施援助能够有效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分样本回归显示,受援国制度质量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经济基础设施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效应在亚欧受援国表现明显;拓展分析发现中国对外援助和OECD国家对外援助呈现出"1+1>2"的效果。为提升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和质量,中国需要改进对外援助结构,加强对援助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减少受援国制度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布什政府2002年2月4日公布的预算文件,政府请求国会把给友邦的军事援助增加12.5%,从2002年的36.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1亿美元,大部分新增款项将提供给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新伙伴。新增款项援助的主要是南亚、中亚和中东国家。大部分新增款项将用于援助乌兹别克斯坦、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约旦和阿曼,其余一小部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2000~2013年Aid Data数据库中的中国对非援助数据、BACI数据库中的中国对非产品出口数据、世界发展指数(WDI)数据库中的非洲国家经济社会相关指标,采用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中的非洲国家与中国投票相似度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对中国向非洲受援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会显著促进中国产品出口到非洲,且这样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共同实现的。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会显著改善非洲国家的政府治理水平,进而使中国对受援国产品出口显著上升。该结论说明中国对非援助不但会提升非洲国家人民的福利水平,也会促进中国的产品贸易;对非援助实现了"双赢"局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Eora26投入产出表数据和全球中国官方金融数据库,本文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与中国对非出口增加值的因果关系及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非援助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对非出口增加值,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处理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提高非洲国家的交通和通信设施质量是中国对非援助影响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机制;(3)中国对非援助的出口增加值效应会随产业分类、援助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4)进一步研究表明,非洲接受的DAC发展委员会国家和国际多边组织援助的“碎片化”会削弱中国对非援助的出口增加值的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在经济实力和政府治理能力较弱的非洲国家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为中国对非援助的贸易效应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支持,并揭示了中国对非援助影响中国对非出口增加值的内在规律。这对于加强中非经贸关系,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增长、政治、社会与道德四大目标,呈现出战略规划性、互利共赢性、责任义务性、相知相交性、开放包容性五大特点。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日渐发生显著的变化,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由此,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框架与战略规划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四大目标,满足其五大特点,从而更切实地力助向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目标迈进。对此,中国决策者需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并且借鉴美日等国家有益的政策及其实践、完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框架、制定中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2016—2020年)、确定中长期的沿线国家国别援助行动计划、开展援助政策及其项目评估、推进公私伙伴关系、提出"共同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深化三方发展合作,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提高援助项目的有效性与质量,从而创新对外援助模式,更好地提升对外援助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战略地位并使其成为重要支柱,努力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及其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外来援助对受援国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西方国家塑造并长期主导着全球援助体系,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援助国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全球援助格局。作者构建了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对外援助与受援国经济治理绩效的理论框架,以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为例,将援助项目位置与非洲民众对政府绩效评价数据进行匹配,使用“候选名单控制设计”对中国援助与受援国绩效合法性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包括安慰剂检验在内的多种方式确证结果有稳健性。研究表明中国援助有效提升了当地政府绩效合法性,同时期的西方援助对提升非洲国家的绩效合法性则无明显作用。中国援助项目可能通过推动受援国经济增长和提振民众发展信心两个渠道提升当地政府绩效合法性。作者揭示了中国援助如何在治国理政维度增强受援国的政府能力,进而推动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这与西方援助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上乏善可陈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发现是对中国援助的“新殖民主义”叙事的有力反驳。中国未来应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援助与国际发展合作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援助与改革开放3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的各项事业带来了新的转机,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对外援助事业。由于对外援助的性质是通过复杂的经济工作完成国家战略任务,所以中国经济领域里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必然对中国对外援助的政策、内容、方式和管理体制产生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对外援助的政策、方式和管理体制,这个进程至今仍未结束。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对外援助的政策和管理也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规模、范围与地域不断扩大。中国对外援助在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外援助日渐成为中国经济资源与权力转化为影响力与软权力的政策手段和治国方略,受到国内社会大众、国内外学者与政策实践者的关注。中国对外援助意在推动发展中国家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能力等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学者并未足够重视对外援助与战略目标、战略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作者试图以战略概念和视角思考中国对外援助战略目标的内涵,涉及发展领域的战略关切、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之间的平衡等因素。中国政策实践者需要将对外援助与战略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凸显对外援助的战略意义,提升对外援助集中、决策、协调、规划、动员等战略能力,平衡不同利益诉求与地区战略布局的轻重缓急,围绕和平发展的大战略目标促进共同发展并且增强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有效性与国际责任角色。  相似文献   

13.
对外援助既是中国参与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外交工具。伴随着中国正在成为新兴的对外援助大国,探讨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加拿大为例(1),总结了西方对外援助的特点,包括设立严格的资格审核条件;为提升援助有效性,注重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援助核心领域和弱势群体;关注人道主义和健康领域的援助;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的资助等。尽管近年来西方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时常受到质疑,加拿大的经验对于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升发展有效性,加大对人的生活和发展需求的援助,注重国际发展学科建设,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和智库以及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4.
正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事不经过不知难。在病毒传染国内人口不到0.006%时,中国就勒住了"脱缰野马",创造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史上的奇迹。这样的"中国答卷",来之不易。重庆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期,收到来自"国际朋友圈"价值约3000万元的医疗援助物资。当前,重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分批对外向30多个国家及其友好城市、友好组织等捐赠防疫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非援助的进程演变的文章。重点梳理了中国近五十多年的援非历程,并分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的援非经验,即:非政治化、发展一致与民生援助,分析了中国的援助对非洲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探究了中国方面在对非援助和对非交往实践中的一些不被重视的趋势,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3年4月8日,亚洲开发银行给中亚国家政府提供了巧万美元的技术援助用于支持它们制定有关加速发展的战略。 亚洲开发银行称,技术援助可以帮助中亚国家政府评价自己的资源需求、吸引外资计划,还能扩大地区合作—不仅是中亚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还包括中亚和南亚的合作。亚洲开发银行给中亚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杨建梅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迅速兴起,援助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是最近才开始对外援助的吗?中国的对外援助是要搞新殖民主义吗?中国的对外援助妨碍了受援国的发展了吗?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为了驱逐西方国家吗?这些问题近年来备受西方媒体关注,甚至产生误解,文章对此一一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2002~2014年中国对120个国家提供的援助与受援国出口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对华出口规模扩大,提高了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这对于提高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来说都是有利的,符合中国对外援助"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异质性检验发现: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符合受援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产品,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但并未促进农产品等非制造业产品以及初级品和资源品等制造业产品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从而较为全面地驳斥了西方国家提出的"资源掠夺论"等负面观点;中国对外援助不仅促进了非洲国家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非洲以外其他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中低收入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中国"促贸援助"并未显著促进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受援国工业发展在中国对外援助促进受援国对华出口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自从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体系建立以来,援助是否对经济发展有效就一直是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检测了1960—2013年间官方发展援助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援助有效性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反映了现有国际援助体系的三个主要缺陷:资源不足、机制扭曲和碎片化。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新型发展合作模式构想,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在定义上用更包容的发展合作融资概念代替官方发展援助概念,强调多源性、互惠性、自主性。第二,在理念上明确发展途径的多样性和发展目标的差异化。第三,在实施上利用援助、贸易、投资这三驾马车,帮助欠发达国家实现开放式的工业化,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这个构想不仅可以整合传统的官方发展援助和南南合作模式,同时突出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发展合作中各自的比较优势,也有助于厘清南南合作中的模糊概念,为中国对外援助体系的改革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与世界》2016,(11):58-59
<正>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以下简称"国际友城大会"),自2008年开始举行,每两年召开一次,打造这一平台的目的在于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外国际友好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