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全国秸秆堆沤肥料化利用量、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量、农户秸秆直接燃用量、秸秆新型产业化利用量进行系统估算,并结合问题分析和发展需求,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水平的策略,以期为国家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全国“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终期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对全国秸秆离田利用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1)2015年,全国秸秆离田利用总量为346亿t,占全国秸秆已利用量的4799%; (2)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69亿t,占秸秆离田利用总量的4884%; (3)全国秸秆堆肥利用量约为1 400万t,其中工厂化堆肥利用秸秆量约为400万t; (4)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量约为2 000万~2 400万t,农户直接燃用秸秆量约为085亿t; (5)全国秸秆新能源、工厂化堆肥、原料化等新型产业利用量约为048亿~052亿t,占秸秆离田利用总量的1224%~1337%。[结论]未来,我国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应建立新型的农牧结合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组合施肥制度,打造以废弃秸秆为主要消纳对象的秸秆产业化体系,并努力提高秸秆打包离田机械作业质量和秸秆新型产业高值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宣州区2018年主要农作物,小麦种植面积为25.8万亩,油菜种植面积为12.9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为93.1万亩,产生秸秆理论量68.7万吨,可收集量为50.63万吨.2018年全年秸秆饲料化利用0.77万吨,基料化利用0.6万吨,高温堆肥及其他方式还田2.32万吨,秸秆能源化利用14.65万吨,全年秸秆综合利用达90.4%.按茬口分,夏季秸秆以小麦、油菜为主,秋季秸秆以水稻为主.由于我区"四稻"混栽的特殊种植结构,秋季单双晚稻成熟收割期从10月中旬延续到11月上旬,加大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以来,淮安市洪泽区积极转变秸秆利用思路,大力推动“秸秆还田”向“秸秆离田”转变,走出一条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径,为破解秸秆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该区通过行政组织推动、政策激励驱动、产业化运作拉动等措施,畅通秸秆“收、储、运、销、用”全过程,全年离田面积近50万亩,占全区稻麦种植总面积51%,离田秸秆量约16万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仪征市坚持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形成堵与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堵的基础上,加大疏的力度,以机插秧、麦套稻推广为抓手,着力扩大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以秸秆制沼气、制菇及收贮利用等多种形式为途径,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2011年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表扬和肯定。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达34.24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5%,其中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25.8万亩,秸秆利用量10.2万吨;秋季秸秆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为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有效缓解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方法]将全国划分为黄淮海区、西北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对各类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秸秆产生量、秸秆资源密度、秸秆利用结构、秸秆焚烧碳排放量。[结果]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10.4亿t,可收集量达到9.0亿t,玉米、水稻和小麦3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79.19%,黄淮海区秸秆产量最高,占总量的33.41%。秸秆已利用量为7.21亿t,综合利用率达到80.11%,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量占已利用量的比例分别为53.93%、23.42%、4.98%、14.27%、3.40%,形成了农用为主的利用格局,但不同秸秆种类综合利用率和利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23.57kg/667m~2和1.75 t,东北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区和东南区则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的露天焚烧火点数比例估算,2015年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量约为8 110万t,总碳排放量约为3 450万t,其中东北地区约占74.1%。[结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推动区域秸秆实现全量利用,对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密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主,多数是通过机械粗放还田,其他利用途径少。为拓宽秸秆利用模式,做到精细化还田、保护耕地,提高播种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高密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分析了高密市农业农村局推广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以期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正>安徽省常年产生农作物秸秆4800万吨、畜禽粪污9500万吨。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18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81.1%;秸秆综合利用率近89%,其中,肥料化利用占66.2%、基料化利用占2.1%、饲料化利用占10.8%、工业原料化利用占2.9%、能源化利用占18%。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9.
198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已达8,000多亿斤,也就是说,每年光粮食籽粒就从土壤中提取有机质4亿吨。按籽粒与秸秆之比1:1.5计算,每年还要从土壤中取走作物秸秆6亿吨。这些秸秆中,要有2.3亿吨作为农民烧柴烧掉,还有少量作为轻工业原料,尚有3.7亿吨秸秆经过各种途径还田。利用秸秆作饲料先喂牲畜,然后利用牲畜粪便肥田,有些地方利用秸秆种植蘑菇等综合利用,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目前不少地方由于还田的方法不尽合理,损失了秸秆的应有价值。少数地区浪费作物秸秆的现象很是严重,甚至无故烧掉。致使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减低。为此,提高作物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依托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开展离田综合利用相关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成效. 合理布局,确保秸秆"能离田".秸秆离田收储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制约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瓶颈.紧扣"整体推进、农用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这根主线,亭湖区全方位建立完善农作物秸秆收贮体系,实现田间收集处理、收购站点及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销机构,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秸秆收贮主体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立体化"秸秆收贮运销网络.先后涌现出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嘉弘家庭农场、盐城市亭湖区陈春元秸秆加工有限公司等多家秸秆收贮优质企业,形成镇有收贮点、村有临时堆放点的精准化收储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例》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全省第一部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体现了盐城市委、市政府对盐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盐城市也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四个季度考核"零火点"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格局。作为江苏农业生产第一大市,盐城市耕地面积约1250万亩,年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方法 文章基于江苏省海安市与淮安市洪泽区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采用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的办法,对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政策支持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海安模式相对传统化,兼顾小农户的秸秆收集利用,但需要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业的进一步支撑,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洪泽模式相对现代化,主要针对规模种植户的秸秆收集利用,效率高、利于田间管理,但农户、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不利于持续稳定发展。结论 多元主体协同的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体系构建需满足3个条件:一是不同主体具有实施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实现基于利益驱动的多元主体协同;三是政府与市场应有清晰的边界。同时,还需得到政府支持,如在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效果的前提下,解决好秸秆离田问题、支持各类利用企业拓展多元利用的途径、促进秸秆资源化、创新与应用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日本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居世界前列,其成功经验对中国秸秆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方法,从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乙醇、秸秆发电、秸秆收储运体系等5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日本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结果]日本建立了以秸秆还田利用为主,秸秆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推广了高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通过不断研发创新秸秆饲料、秸秆乙醇、秸秆发电等技术,同时出台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法规,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与先进经验,将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成具有战略价值的典型产业。[结论]借鉴日本的经验,未来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二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三是加大秸秆利用政策支持,四是完善秸秆利用法规。  相似文献   

14.
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内涵,系统介绍了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和基料化5化利用模式以及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吉林省秸秆综合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数字     
<正>1.5亿亩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3月29日,全国已播各类农作物1.5亿亩,占春播意向面积的11.3%。45.57亿元近日,农业农村部"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专场活动实现采购金额54.8亿元,现场签约45.57亿元。8872亿元从全国畜牧总站获悉,2018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8872亿元,同比增长5.7%;饲料总产量2.28亿吨,同比增长2.8%。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另一半农业资源,近年来秸秆被有效利用起来: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据统计,2015年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11%,实现了秸秆的产业化发展。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捡回了另一半农业,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秸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飞一直致力于秸秆的产业化发展,那么,他对秸秆有哪些独到的看法?对秸秆产业发展有哪些建议?由他发起成立的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国秸秆产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日前,记者对彭飞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10016万吨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4月2200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1100001166万吨。其中:内蒙古收购1532万吨,辽宁22226677万吨,吉林2910万吨,黑龙江3308万吨。20元为了积极引导农民在秋季通过实施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实现农作物秸秆禁烧,提升耕地地力,促进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黑龙江决定对22001166年玉米秸秆还田作业给予每亩20元补助。10.4亿亩  相似文献   

18.
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思路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变,秸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现象严重,随意丢弃或露天直接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产生十分严峻的影响。为解决我国农作物秸秆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理念。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内涵和遵循原则,并详细阐明了其基本设计思路:估算秸秆资源与可收集量、调研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确定维持地力的秸秆还田量、设计秸秆离田利用的比例关系、合理布局秸秆产业和收储场地、健全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多元循环型模式、还田主导型模式、产业主导型模式"等几种秸秆全量利用模式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实用效果,以期为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长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念引导和技术支撑,推动农作物秸秆实现应有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剩余物逐年增多。初步统计,我国每年秸秆产量有9亿吨,加工副产物有5.8亿吨,这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60%以上的副产物被随意堆放、丢弃或用作肥料还田、生活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种,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再生、比煤炭清洁等优点。虽然目前国内的利用率较低,但最近几年成型燃料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政策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20.
正宿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利用方式主要是秸秆还田、其它形式的综合利用率低、秸秆加工产业链短等问题。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既可以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也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