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华  刘雪冬 《理论观察》2003,(1):103-104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鉴定赏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判断和创造能力,以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文学是相互渗透、交错发展的。佛道二教在唐代高度繁荣鼎盛,佛教的空明、寂静、圆融之境,道教的清虚、灵动、神仙之境,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营养。唐代山水诗人从佛道教义中汲取养分,融情与景,丰富了山水诗的审美意境,别具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思维与物的关系问题的背景及德国古典哲学家对此问题的回答,探讨了他们对思想客观性的态度,以及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点.指出,马克思不仅仅将实践理解为某一特定时期的感性活动,而且将它上升到人的思维结构中.人只有在自己的历史性实践中,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提出对自然的要求,并且要通过实践活动去检验思维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主体间性和客观性为主线,梳理了中外有关学者关于历史的客观性的相关论述,认为历史的绝对客观的标准是难以寻求的;同时,也不能认为历史缺乏客观标准而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并指出历史认识的绝对客观是不可能达成的;历史认识的主观主义显然也是行不通的;笔者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相对客观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方法论在涉及到客观性与价值问题时总是会使自己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当中。伴随着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种事实与价值的论辩似乎远远没有结束,理解这两种方法论的对立与统一是政治学发展和成熟的前提。相比于国外,国内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理清政治学方法论的发展思路,全面把握有关政治学方法论的各种观点对我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中的基本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国家利益的客观性是指国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 ,它主要包括生存、独立 (自由 )、经济财富和国家尊严四个方面。国家利益这四个方面形成了客观国家利益 ,客观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客观限制因素 ,客观国家利益的内涵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利益的主观性是指国家对客观国家利益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每个国家所追求的具体的国家利益是千差万别的。客观国家利益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实现的。主观国家利益建立在客观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 ,是由文化建构而成的。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能决定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追求目标 ,只能决定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所采取的手段。从国家利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研究国家利益使我们既能看到国家利益的共性 ,也能看到国家利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汤家辉 《魅力中国》2021,(17):130-13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也相继迎来了全新的变化.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逐渐改变,不再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毫无趣味性可言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散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占比较大,教师需要对散文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晋超 《魅力中国》2021,(4):115-116
审美的价值判断是指个人理解观察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客观理智与主观情感上,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的一种价值判断方式.以家具设计审美价值判断为例,在家具设计中,家具的样式、用途都与审美的取向存在联系.家具作为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由人的主观审美价值决定其设计样式,根据客观...  相似文献   

9.
罗美君 《魅力中国》2010,(1X):125-125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没有任何一方而同时存在,必须相辅相成,那么这个度的问题就是中介点,不达到平衡,就是矛盾的起点,达到平衡,那么就是新闻报道的理想状态。这就引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在认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二者关系时,我们应看到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阐述社会分层的客观现象及其形成过程的内部特性,论证社会分层在一定条件下代际传递的客观性。在对这种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指证和批判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偏激认识,并从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角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阐述社会分层的客观现象及其形成过程的内部特性,论证社会分层在一定条件下代际传递的客观性。在对这种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指证和批判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偏激认识,并从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角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2.
魏怀明 《魅力中国》2011,(15):158-158
矛盾是普遍存在,因而它具有客观性。在政治课中怎样解决命题昵?本文结合教学经验,浅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康德美学思想的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运用先验方法批判主体的审美能力,将美学研究对象从客体的美转向主体的审美能力,改变整个美学研究的方向,高扬了理性。二是通过将人作为最终目的,打破了美学研究在中世纪时形成的以神作为最终目的思维教条,高扬了人性。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目前对证据客观性的定义及认识论上主客观一致标准等问题缺乏诉讼空间下的系统说明,导致学界对证据自然属性的有无产生若干质疑。文章试图从本质论、认识论及相关司法技术的角度对证据客观性悖论作维护性的解释,从而实现立法规定与司法操作的和谐统一,并最终获得对证据客观性法律意义上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6.
陈材 《魅力中国》2010,(26):3-3
本文以媒体近期的揭露性新闻报道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新闻客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异化成的两种标准,可以理解为“新闻客观性”的“二元性”,而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理论本身的颠覆,两者的目的其实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7.
哲学对客观性的追求,即从本体意义上寻求本真的存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这种深层次关怀是以构建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为标识的。这种意义系统决定了人们对何谓客观也即何谓现实的理解,从而为生活确定秩序。但传统哲学对客观性的追寻都在不同层面使人类生活失真。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历程性、整全性、境域性蕴含着超越传统的对客观性的理解,由此可以引导人们向着合乎人类生命的意义系统回归。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和经济学教科书只强调生产力的客观性,而否认生产力也可以选择,这是片面的。本文论述了生产力是客观性与可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不承认生产力也能够选择,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上有弊无益。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美育的作用,造成学生美育素养的普遍缺失。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心理规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美的元素、完善和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和素养、探讨和积累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的审美途径和方法,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马克思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重要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审美基础;审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