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渠荏铄 《魅力中国》2013,(29):104-104
本文从人类的需求和恐惧心理层面解读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蝇王》,旨在揭示在满足需求与避离恐惧的过程中,人性的堕落。恐惧心理是建立城邦,促发战争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廖格 《魅力中国》2009,(22):128-129
《蝇王》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作品通过对古代神话的戏拟,深刻剖析了人性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石头"意象进行分析,达到从符号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杨斌 《魅力中国》2010,(1X):223-223
"人性"是指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这是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概括的,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因而只能研究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因此,人性的体现在于言道德之善恶。关于人内心都自负,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有所表述,本文旨在从伦理学角度来对"人内心都自负"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道主义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拟阐述儒家文化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分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代表朱先生的形象和作家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阐述人道主义,再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希望唤起人类心灵深处人性和人道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崔杰 《新西部(上)》2009,(12):45-45,42
对传统人性观与建构主义人性观取向进行比较得知,传统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或者是性善恶混论。而建构主义认为人性是社会的建构,人性是关系的存在,人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以大量篇幅阐述其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并开创性探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从人性善恶论、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今生与来世观念等三个方面分析宗教中的伦理观,可以感悟到宗教伦理思想对反思个人不良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以及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出发,来解析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第一,作者认为"香水"能指是味道,所指是人性,而主人公由于缺少人性的畸形心理才用一生追逐人性,即"香水"而杀害多个少女;第二,主人公特殊的香气味道是能指,绝世香水散发出的魔力则是意识形态对人群的控制力是所指,是人类必须时刻警惕的。  相似文献   

9.
徐丹丹 《理论观察》2023,(11):38-43
《共产党宣言》诞生至今,经历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唇枪舌剑与激荡碰撞,见证了国际社会的跌宕起伏和风云变幻。170多年来,改变的是生产力发展下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人类社会的历史向度。马克思主义是立足现实的科学真理,历史越是向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论断与阐释就愈加清晰。针对“共产主义违背人性”的污名化言论,一方面要基于历史维度去认清共产主义社会人性的本质,从人性第一需要、社会人的重要特征、对个体的态度、人性缺陷、理解人性“爱”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社会人性予以纾疑解读;另一方面,要基于现实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人性解放的追求中展现出推动时代发展的多重价值,从而驱除对马克思主义的诟訾。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女性悲悯的情怀抒写着对人性善恶的宽容和谅解。但近作《门镜外的楼道》所着力的“门镜”意象抒写,折射出作者在寒凉的现实与温暖的希望苦苦挣扎中对人与人之问身份隔离和情感隔膜的严重焦虑,这也使得其有别于以往作品的诗意温情而更多了几分人性的寒凉。  相似文献   

11.
"信用价值论"是笔者对新创立的当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总称。根据这个理论,目前笔者已完成了《货币迷局》、《印钱消费》、《双轮经济》三部论著。该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价值生产,只有研究社会价值生产过程,才能发现经济运行规律。当代经济已经在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基础上生长出了一个信用价值生产体,这个信用价值生产体包括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等三大信用价值生产体系。并且,在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基础上,与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形成了一个"双轮经济"构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经济运行过程与规律。在当代信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详细地考察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四次分配理论,为解决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朱迁  袁佳 《魅力中国》2011,(17):363-363
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已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人要通过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与对自己行为的反唐与审视来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尤其行政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其所处地位与职权所拥有的导向作用决定了行政人员的行为更要符合道德准则,因而其行为对广大民众的行为会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常巧红 《魅力中国》2010,(5X):80-80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作者并未简单的论断:人性善或人性恶,而是将"人性"放在特殊的境遇中考察,触及了人的本能意识等深层次的东西。本文将用萨特存在主义观点揭示造成内供痛苦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善与恶     
朱婧 《魅力中国》2011,(17):396-396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记录。惠能作为唐代中国禅宗第六代领袖,对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具体的善恶,又论述了超越善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俊利 《改革与开放》2011,(16):193-194
对《蝇王》中的社会崩溃问题,批评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很多批评家持酒神——日神二元对立说,本文通过分析论证,指出酒神——日神冲突说的论据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6.
王巍  史军 《黑河学刊》2009,(6):51-53
在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中,环境危机表面上看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则是人类被欲望所奴役、被自我所迷恋、被物质所异化的结果。人性问题得不到改善,环境危机就无法根除。环境危机的深层意蕴表达的是人在自然界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因此环境危机实质上映射出的是人性的危机。人性陷入危机的原因则是现代性将人的“欲望”合理化为人的本质,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被自我所迷恋,并造成人的全面异化。  相似文献   

17.
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定基础上的。西方宪政制度的人性基础是人的善恶双重性:人性的罪恶与卑劣,使限制国家权力成为宪政的核心问题;人的神性与善性,使保障个人权利成为宪政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状况恶化等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为此,现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其生态价值,并对现代社会如何重构人与自然和谐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的话开启了一个用数字认识自然的先河,引发了世代中国人的玄妙思考。2500年后的今天,一个只有大专文化的叫渠天惠的普通人,经过数十年的长期研究认识到,0和自然数的规律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归根结蒂就是数字作用力的周期递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罗生门》描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仆人在罗生门下,面对生死抉择时善、恶转变的心理过程。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并且通过这种心理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多变,进而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作品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芥川对现实的希望和不安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