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冬芳  陆林  虞虎 《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135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高速铁路班次数据,通过传统重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讨中国城市高铁客运空间联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高客运量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东部城市群高客运量城市扎堆,而西部地区高客运量城市稀疏。全国城市高铁客运量与城市等级体系、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对应。局部区域高铁客运量格局包括中心城市极化型、多核心均衡型和低水平发展型的三种典型类型区。(2)城市高铁客运量具有显著的时间距离衰减特征,高铁客运量集中于城市4 h范围内,高铁出行更适合中心城市密度较高的城市群地区。(3)高强度联系网络主要分布于东部城市群内部和东中部地区"四纵两横"沿线部分区段,中心城市密集地区的高铁联系网络的强度普遍较高。(4)经济因素是高铁客流生成的根本动力,高铁可达性和城市等级也是影响城市客运格局的主要因素。与传统铁路相比,城市吸引力和时间距离对高铁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正负影响程度均有明显的削弱。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可达性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德根  章鋆 《经济地理》2015,35(2):54-61,53
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分析非高铁与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5大都市圈的最短旅行时间的可达性和一日交流圈等时圈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都市圈高铁站点城市成为时间收敛最大受益者,非站点城市可达性也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25大都市圈等时圈均沿高铁线呈轴向态势向外推移明显,表明高铁对都市圈空间拓展具有较强的轴向引导作用。3高铁扩展了5大都市圈一日交流圈范围,覆盖范围几乎达到100%,1h和2h等时圈覆盖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展,表明高铁条件下,都市圈内部城市以及都市圈之间重要核心城市的时间距离拉近,实现跨城市当日流动,形成"同城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消费效用理论和旅行概率模型思想构建了多目的地—多客源地交互条件下的旅游空间竞争引力模型,进而利用GIS和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了有无宁杭高铁两种情境下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竞争格局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高铁干线对城市群旅游空间竞争格局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节点与廊道集聚锁定效应,局部影响效果显著,但整体影响相对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群旅游空间竞争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2)城市群旅游空间竞争格局变化不存在面域的显著性空间自相关,但存在比较显著的距离衰减特征,从高铁干线节点城市向外至边缘城市,旅游空间竞争格局变化程度的距离衰减除少数存在无序或非线性特征外,大都符合线性衰减规律。(3)高铁效应与旅游空间竞争格局之间存在中等程度显著性相关,这证实高铁是影响旅游空间竞争格局分异的重要变量之一,也说明高铁的旅游空间竞争效应会随着其它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实践应用中有必要坚持动态跟踪研究。(4)城市群旅游空间竞争格局的分异特征具有复杂性,采用多种空间计量方法开展集成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李磊  陆林  穆成林  孙小龙 《经济地理》2019,39(5):207-216,225
交通对旅游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铁作为近年来我国诞生的新兴地理要素,正在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高铁对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对高铁开通前(2015年4月)、高铁刚开通(2015年8月)、高铁运行两年(2017年7月)、高铁网络形成(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的观测、调查和预测,结合3 600份调查问卷和955条旅行社在线旅游网站线路数据,借助Excel、SPSS、UCINET、ArcGIS、Photoshop等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化时代典型旅游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高铁刚开通,黄山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②高铁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流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逐渐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区逐渐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形成新的旅游发展轴线,网络整体合作水平上升,"旅游核心+高铁沿线城市"成为最主要的合作形式。黄山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呈现极化发展趋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普遍提升,成长为次级旅游中心和交通核心,非高铁沿线城市节点功能普遍下降。③预计到2020年,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将建成,黄山市高铁网络持续优化,旅游流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网络发育更加完善,沿高铁线路将形成多个环形核心区,边缘区将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黄山市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关系持续增强,对周边旅游地的辐射功能亦不断提升。黄山市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再次提升,沿高铁网络将形成多个次级旅游中心、交通核心,高铁沿线城市的区位优势继续增强,整体网络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④高铁开通至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逐渐由不均衡的"网状"结构演化为"网状+链状"结构,待2020年高铁网络基本成型,将再演化为"核心—边缘—飞地"圈层结构,核心区辐射半径扩大至900 km,旅游地系统进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性好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关联及均衡性等方面对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分布密度总体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半包圆型分布格局,主要集中于长沙、株洲、湘潭3市周边。②A级旅游景区具有明显分形特征,且分形结构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围绕交通、城市等地理要素展开,京港澳、长张、杭瑞、沪昆等主要交通干线及城市周边是A级景区的主要聚集区,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③A级旅游景区发展较为活跃,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在省域层面表现出显著的"块状"分布特征。④随着景区级别由高往低,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展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面结合的空间分布规律。⑤旅游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在因素,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等是重要的外在推手,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城市是否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铁网络,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系统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长三角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保持不变。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大城市影响不明显;高铁网络中拥有度数中心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机制表明,高铁开通加速了劳动力流动进而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且该机制对外围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高铁开通降低了外围小城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网络化的高铁网络有利于缓解因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此外,高铁开通明显扩大了距离中心城市300-400公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为从多中心、网络化的中心—外围视角理解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政府推...  相似文献   

9.
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际O-D高铁运营频次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高铁整体关联性京津冀紧密,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松散;然而长三角内部高铁城市联系与高铁网络不均衡性最强;长三角东部比其西部高铁联系密切,珠三角北部强于群内其他区域,京津冀高铁流动频繁区集中在京津;省域内部高铁紧密性: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安徽;城际视角,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上海—苏州、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属于点对点间高密度联系。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小世界"效应更明显,其中合肥—苏州—镇江—南京—无锡—六安为长三角重要辐射集群,广州—惠州、深圳—东莞、天津—沧州为重要辐射力的高铁城市对,上海、南京为长三角高铁网络核心,广州与深圳为珠三角核心,北京与天津为京津冀核心。  相似文献   

10.
翁钢民  潘越  李凌雁 《经济地理》2019,39(4):207-215
景区区位条件是旅游空间行为规划的基础。针对当前主流测度模型中"非此即彼"问题,以"丝绸之路旅游带"为例,基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旅游服务四大特征指数构建景区区位优势度测度模型,引入D-S证据理论对景区区位优势等级进行评价,并系统探究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丝绸之路旅游带"5A级景区区位优势等级体系呈现"结构破缺—重心偏离—波动显著"的特征;景区区位优势等级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性和中心性;不同区域景区区位优势等级差异明显,制约因子不同;景区区位优势等级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是内生因素,社会经济、交通条件是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铁旅游时代的到来,高铁发展对旅游业具有重要影响。途经南阳的郑渝高铁建设势必对南阳旅游产生显著影响,如重塑南阳旅游交通格局、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提升区域联动发展可能、催生新的高铁旅游产品等,但也有可能引发价值趋同负效应和“同城效应”。为满足高铁时代旅游转型的需要,南阳旅游在今后应该注重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宣传促销,积极开拓客源市场;突破产业升级瓶颈,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最后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竞争力受到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影响,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对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整体较高。2长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空间结构呈现以上海、苏州和杭州为中心,南京、无锡、宁波和绍兴为副中心的圈层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差异明显。3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吸引指数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靳诚  徐菁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文章以长三角16个市1991年以来入境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5)4个指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既而在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去探讨其背后的差异机制——规模分布。根据规模的变化,将长三角各市旅游发展划分为四类: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然后对14年的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职能、资源分布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将为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旅游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利用Arc GIS中网络分析与成本加权栅格集成法生成高铁影响下的区域内部等时圈图,从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两个研究视角,探讨高铁对区域内部旅游可达性及区域旅游联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铁使得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等时圈沿高铁线路呈轴突扩张态势,1h等时圈由开通前的"时圈岛"变化为开通后的"时圈廊",在示范区内沿高铁线路呈"卅"字分布,高铁对旅游圈空间扩张具有显著推动作用。2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将产生时空压缩效应,扩大"2h旅游圈"辐射范围,九华山风景区和铜陵市在2h内可达景区数量最多。3高铁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对外旅游联系总量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提高核心景区和城市的对外旅游联系总量,但提升幅度具有显著差异。高铁的建成会改变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和既有的旅游竞合模式,促进形成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实现旅游地系统优化升级,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形成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Means聚类法及莫兰指数分别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空间集散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且各省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渐趋于稳定;(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4)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模式逐渐演化为多样类型;(5)投资、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程度、行政调控力和环境治理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2021,41(4):174-182
文章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维度共计32个指标组成的城市旅基于脆弱性理论,通过脆弱度模型计算14市(州)的生态位脆弱性指数。为较全面地探究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与潜力,文章将生态位与脆弱性相结合,形成生态位—脆弱性的对比研究视角,探究二者结合下的湖南省城市生态位—脆弱性数值的空间格局分布状况,并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将14市(州)划分为四个等级:突出型核心城市、均衡型次级城市、发展型次级城市和潜力型边缘城市。对不同等级的城市提出具备针对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升策略,以推动湖南省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铁客运流数据,综合运用GIS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格局、整体与局部联系以及节点属性进行了初步揭示。结果表明:(1)城市联系依托高铁轴带形成了"四纵四横"八条客流带以及多尺度城市网络,但受区位条件影响呈现出东中西地带性递减特征;(2)整体联系中,全国网络密度较低且具有一定核心边缘结构,连接性与集聚性指标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反映出不同的地域关联模式;(3)局部联系中,网络大致形成了以临近城市为主的八大子群且与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耦合性;(4)个体网络中,节点度大致服从幂律分布且除了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有较强相关性外,城市行政等级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鹏  张梦娜  虞虎  王英杰 《经济地理》2022,(10):193-200
高铁网络发展对于短时游客的目的地选择起到了显著影响作用。文章基于高铁列车时刻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以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及其A级旅游景区数据,模拟旅游可达性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OD成本矩阵原理构建基于高铁矢量数据的可达性模型,定量分析高铁开通前后对于一日游、周末游的短时旅游时空扩展效应。结果表明:高铁网络演变总体上提高了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中东部地区的短时旅游可达时间压缩效果显著,空间可达格局沿高铁线路被拉伸扩展;高铁网络的发展促使旅游的短时可达效应进一步扩大,表现出多尺度、多层次特点,对城市一日游、周末游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表现出与高铁网络密度正相关的区域差异性;一日游、周末游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尤其是城市群地区的地级市。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高铁网络演化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性替代,为旅游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人口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四个方面,构建长三角25座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测度模型,对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差异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发展表现为核心-边缘格局,其等级性、差异性和地带性特征明显。(2)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总体差异趋于扩大,且总体差异与分解的泰尔指数组间差异变化一致。(3)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得分敛散性主要表现为发散的状况,表明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趋于扩大。  相似文献   

20.
高铁开通与站点城市旅游业发展:“引擎”还是“过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烽  崔琳昊 《经济管理》2020,42(2):175-191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生活需求之重要前提。我国高铁快速发展,高铁开通是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引擎”,还是仅起到交通“过道”的作用,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予以甄别。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型双重差分法评估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年份、城市和剔除其他因素影响后,整体上,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国内游客人数和游客总人数的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并不显著,甚至有较弱的证据显示高铁开通平均降低站点城市大约5%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总收入,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多数站点城市而言,高铁仅作为城市的“过道”,没能成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对不同城市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的旅游效应仅在五线城市表现显著,高铁开通可平均增加五线城市14 82%的国内游客人数。机制分析显示,高铁开通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城市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都并非是简单的正向传导路径,而是表现为正、负向影响并存的传导模式,从而导致了高铁开通的旅游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