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EDSA-GIS的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DSA-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总体来看,广州市总人口和户籍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呈现出较典型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分布规律,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逐步形成多个次中心,多核心空间结构日渐成熟,但中心城区的"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广州市在以大型居住区建设为先导的人口郊区化过程中,更应注重郊区,尤其是近郊区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减少中心城区人户分离现象及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交通需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也呈现较明显的多核心分布结构,形成了中心城区较高密度的、相对均匀化的空间集聚和中心城区外围高密度的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0、2004、2009年三个时间节点,以吉林省48个县市空间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对吉林省人口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考察,并进-步分析其驱动因素。吉林省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加速集聚的演化过程,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加速移动,人口偏移增长处于前期阶段,人口密度分布趋异趋势渐强,经济发展差异是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Getis-OrdG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探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分布及演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靠近欧洲的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具有西稠东稀的空间格局;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集聚区,西伯利亚西部、西北联邦区,以及南方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形成人口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低集聚);从联邦主体(省域)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2年俄罗斯93个联邦主体在总体上人口不均匀性的空间格局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中央联邦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区高集聚区的一级行政单元个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带。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省级、市级及区级政府设置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根据地理学的空间结构理论从设施的数量、类型两方面入手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探讨,发现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际差异大,集中性高;以旧城区为核心,围绕新城边缘线分布以及个别主题的文化设施完全集中在一区的特点。进而探讨其成因,得出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具有高人口密度指向性和对交通便捷程度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丽 《经济地理》2014,(3):106-113
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数据,运用赫芬达尔指数、信息熵、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是高度集中在CBD,并有沿交通主干线向外扩散的趋势,初步呈现郊区化现象,导致多中心城市出现;六类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全市的集中程度各不相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各行业自身的区位特性和外部的市场经济导向、政府规划政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导致了城市就业次中心的出现并有力地促进城市中心向外蔓延,但对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还很弱。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背景及概况,采取指标分析法,得出各区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化程度的城市核心边缘区指向性;个体私营经济密度分布的城市核心指向性;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比重及户均人数的城市外围地区的指向性等空间分布特征。并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动力机制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运作及空间需求等几个方面予以详尽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北京市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近郊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并和中心城区一起组成了新的核心区域,人口正不断向这个新的核心区域聚集。目前北京市城市化的进程正处在新一轮的集聚阶段,新的核心区域人口越来越密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在长期内,整个区域内人口分布将向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艳  涂建军  卢德彬  阎晓  武京涛 《经济地理》2011,31(11):1781-1785
采用重庆市40个区县1997-2009年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及其关系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总的来说不断趋向协调,表现在人口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的区县数量不断增多;自相关分析表明Moran's I由1997年的0.7254下降为2009年的0.7162,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的数量都有所减少;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关系的变化与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变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结构是极不平衡的。东部12个沿海省、市、区以占全国13.52%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41.38%的人口;而西部10个省、区以占全国56.76%的国土面积,仅承载着全国22.39%的人口。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413人/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只有53人/平方公里。如果仅从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这一表象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特点是东密西疏,人口空间流动的方向应是自东往西。  相似文献   

10.
田佳良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26-227,247
以大连市的人口密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0平台以及GeoDA空间数据分析软件对大连市各区县的人口分布及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研究后,结果表明:大连市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且明显呈环状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正相关性明显,市区以中山区为中心,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市区中心区及其相邻区域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城市化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12.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现状和变化特征及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由此提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是一种互动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980年代以来广州市外来人口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转向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并逐渐向远郊区延伸。针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提出了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乃全  耿文才 《财经研究》2015,41(2):99-110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强化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分流.  相似文献   

16.
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孙平军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11,(7):1094-1100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东北3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程度最为明显,且主导着人口、空间城市化的演变,但效益不是最佳;②综合城市化水平表明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空间吻合性较差,其中经济城市化呈现出由南往北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城市化呈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空间城市化的规律性不明显;④哈大铁路沿线城市其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空间演变趋势相同——由南往北依次递减,而人口城市化恰好相反,即由南往北依次递增;⑤基于城市化视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表现出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特征。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新疆人口经济压力分类及其分布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人口经济压力较大的市县分布于经济不发达的南疆西南部,而压力较小的市县分布于经济较发达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在空间分布关系上人口经济压力呈现明显的组团模式,南疆西南部地区呈现高—高关联模式,北疆中部呈现低—低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19.
外围中心的集聚力不足是引发人口疏散乏力、空间建设无序等大都市"城市病"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探寻提升外围中心的集聚力关键路径,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围中心集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指标权重和北京市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相结合,对未来几年各区县人口集聚趋势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前期发展优势和土地资源约束对人口集聚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政策、体制等外生集聚力对城市发展新区的影响更大,内生集聚力最大的城区依次是朝阳、海淀、大兴、昌平和通州,内生集聚力最小的依次是门头沟、石景山、东城和西城,政府需通过政策、体制等外生力量提高城市发展新区的外生集聚力。  相似文献   

20.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