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少策 《浙商》2006,(10):87-87
作为网商大会的重要议程,“IT业创新瘦马”与“中国传统产业牛人”的对话,无疑引人关注。9月10日,浙江人民大会堂,马云和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告诉我们:创业无关新旧产业,创业不分传统高新。事实上,“牛、马”可以相及,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李彤 《商界》2008,(12):134-138
当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危急之时,大打“民族牌”,他是否想过蒙牛不过是只被“洋奶”催肥的“洋牛”,而自己数次主动放弃控股权,引狼入室,甘心做一个监护人,是否就没考虑过置企业于险境?另外,在与强势资本争夺话语权的长期斗争中,他还有多少牌可以打?  相似文献   

3.
赵妍 《大经贸》2009,(1):58-60
近来,作为国内乳制品行业老大的蒙牛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事情是这样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蒙牛”未能幸免,股价暴跌,直接导致蒙牛股份缩水,老牛基金会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的股票面临被出售的危险。在一次圈内聚会中,牛根生声泪俱下地向企业家朋友们哭诉了蒙牛的窘境,并于次日发出一封引起无数争议的“万言书”。  相似文献   

4.
苏醒 《21世纪商业评论》2005,(11):46-50,52-56
蒙牛“传奇”其实并不传奇。 走出伊利的牛根生说,重新做人不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却是可能。正是这“重来”之举成就了蒙牛6年乳业“搅局者”最终的“领先之道”——紧紧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的事情更具效率,让旧的错误不再重犯——对于蛰伏乳业21年之久的牛根生而言,6年蒙牛史记,简单如“好像重活一次,肯定比上次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5.
牛根生求援?是的。 根据蒙牛提供的资料显示,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一部分蒙牛股权,抵押给摩根士丹利,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总股本的4.5%。蒙牛股价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大幅下挫后,“可能会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动出售”(蒙牛官方声明)。  相似文献   

6.
牛根生的影响力来自于蒙牛六年来近乎“疯狂”的成长。在蒙牛的招股书上,蒙牛截至2003年底以来的三年,蒙牛集团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37.1%,2004年的营收已达70余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民企的困境     
他们生于同1958年;都曾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一个是“新国企”的领军者,一个是民企领袖。在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和蒙牛公司董事长牛根生的共同推动下,中粮联手厚朴基金共同投资61亿港元(中粮集团持股70%)收购蒙牛公司20%股权,成为“中国蒙牛”单一最大股东。  相似文献   

8.
王吉舟  王凡 《新财富》2005,(1):76-85
传奇般创富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是香港中环写字楼里永远的话题。2004年,随着“蒙牛乳业”(2319.HK)的上市,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成了新的代表。陪伴他们登陆香港的,是资本大鳄摩根士丹利。熙熙攘攘参与配售的机构与市民,与其说是直奔“蒙牛”而来,不如说是真奔给大家讲述“蒙牛”故事的摩根士丹利而来。也许你可以把这说成是资本与产业强强联合的双赢案例,但是,资本的本性只为逐利,通过解析摩根士丹利以精湛的财技为“蒙牛”设计的投资迷宫,我们可以发现,其固然令公司原有股东可以实现上市退出;也为牛根生套上了一副枷锁,如果“蒙牛”效益不能保持高速增长,牛根生将有可能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枚;同时,对“蒙牛”现金投资仅4.78亿港元的外资系则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12月,仅通过减持1.68亿股股份,外资股东已套现10亿港元。如果“蒙牛”2006年税后利润达到5.5亿元,外资系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价值届时还将更高。这里,让我们从纯粹的资本财技角度,解析“蒙牛乳业”高市盈率的秘密,发掘秘密背后隐藏的摩根士丹利的逐利欲望,从而见证“蒙牛”在中国的资本荒漠中四处碰壁,以及与跨国资本博弈的过程中孤注一掷的艰辛财富故事。  相似文献   

9.
夏梦佳 《三联竞争力》2009,92(11):46-46
2009年10月,傍上中粮的蒙牛仍在高歌猛进,挥师四川,离开蒙牛的牛根生也未淡出媒体的视线。其信誓旦旦的公益宣言和风风火火的“牧王”梦想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老牛对媒体表示,其宏伟愿望是,倾力于公益、慈善事业规范化、规模化、持久化的“三化”进程,致力于环保,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相似文献   

10.
蒙牛的牛根生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上市了你就要透明,透明了才容易做大。”为什么呢?首先又是牛总的经典总结——“透明了你就没心思去想别的”。你的账有“四大”看,你的董事会有必须承担责任的独立董事,你的业绩必须反映在面向公众披露的季报里,你的商业计划  相似文献   

11.
黄静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7,(14):106-107
“让员工51%给自己干”这是蒙牛牛根生的管理心得。他认为蒙牛能够跑出火箭的速度,蒙牛的清洁工都能快乐地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员工是给自己干活,所以员工会快乐,蒙牛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经销商企业,要跃上一个台阶,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效的团队。那么,作为经销商老板该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呢?  相似文献   

12.
牛根生是一本创业教科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剑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牛根生所领导的蒙牛从1999年开始创业,从一无所有开始,在群雄并立的“乳业江湖”硬是拼下了最大的一块地盘,到2004年蒙牛已经成为行业老大,其收入达72.138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伊利的87.34亿,而蒙牛3.194亿的净利润却远远把伊利抛在后面。凭此,他进入了2004年《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身价1.35亿元。  相似文献   

13.
代微 《现代商业》2011,(19):52+54-55
牛根生宣布退出蒙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他的离开会对蒙牛造成什么影响,离任后的牛根生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4.
《商界》2007,(1):44-45
现场勘察“神五冲击波”、“超女表演秀”之后,2006年的蒙牛并没安静下来:先是2006年牛根生辞去总裁之职,仅保留董事长职务至2008年完全退隐,杨文俊出任总裁;再是蒙牛擦边广告被北京奥组委叫停!因在“蒙牛城市之间”广告中使用了类似奥运五环的图案而遭到警告,表明其隐性奥运营销图谋失败;  相似文献   

15.
牛根生出局     
倪轶容 《浙商》2011,(15):76-78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一切的死结所在,死里逃生的牛根生,在魂魄归窍之后不得不相信,在现有环境下,蒙牛这支“火箭”光靠市场这个推动力是不行的,一系列复杂的非市场因素已经成了横亘在眼前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范亮 《网际商务》2004,(9):28-28
外界在评论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集团高速成长时常用的一个词汇是:“奇迹。”这个“奇迹”的轨迹是:3年时间,蒙牛乳业从行业排名千名之外到跻身四强,并成功打造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蒙牛乳业成立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4365万元;2000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2002年,蒙牛的三期工程竣工,销售收入突破20个亿元:2003年更是达到51亿元。  相似文献   

17.
唐亮 《商界》2010,(6):54-54
属于牛根生的蒙牛时代已经结束,公允而言,他堪称一代枭雄。  相似文献   

18.
还记得今年春交会前,蒙牛宣布进军奶粉行业的时候,牛根生曾扬言“要在国内奶粉市场清洗中小品牌”,口气之大,让业内为之震惊。但是从他们开始大规模招商至今,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目前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的,除了在个别商超刚刚铺了货之外,其他的都没什么变化,而且卖场销售平平。笔者不禁纳闷:这种慢吞吞、静悄悄的作法可和蒙牛一贯喜欢张扬的风格有些不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相似文献   

19.
当年牛根生被伊利扫地出门,破釜沉舟创造出“蒙牛神话”。如今历史轮回,当郑俊怀团队以同样的心态破釜沉舟时,他们能否再造奇迹?  相似文献   

20.
6年前,牛根生创建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蒙牛从一无所有开始,发展成为行业老大,其收入达72.138亿元,仅次于伊利乳业的87.34亿元,而蒙牛3.194亿元的净利润却远远把伊利抛在后面。凭此,牛根生进入了2004年《福布斯》富人排行榜,身价1.35亿元。从牛根生身上。我们看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刨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