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导语:在我国,国有林区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其产业主要涉及对森林资源开发所产生森林的采伐业以及木材的加工业等。在国有林区的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生产和建设,其产业长期存在对自然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且其产业呈现出结构单一、生产和管理粗放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林区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做好产业转型工作。本文针对我国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困境解析与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其产业转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北方经贸》2021,(1):6-7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是资源型地区的典型代表,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严重依赖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维系,必须要转变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转型。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林区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要实现经济转型,应立法保护国有重点林区生态环境;开拓森林旅游业;提高林区产业科技含量;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类型及其产值贡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虽然形成了以营林、加工及社会服务的林业产业体系,但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三大产业分布不均衡,林业产业项目的分布缺乏区域特色,生产要素布局分散,优势产业不明显等。黑龙江应依据林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结合市场运行机制,探寻适合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特点的、合理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策略,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区域品牌策略、森林认证策略、主导产业策略。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依靠单一的木材生产作为主业,经济结构单一,集团经济主业不突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的需要.随着天保二期工程木材产量大幅调减,木材市场价格严重下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面临着经济如何发展的困境.大力发展森林经济,充分利用国有林区自然条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他们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依托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森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构建林业生态特区是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正确认识,是经济社会从增长型发展进入和谐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构建林业生态特区是对现行国有林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涉及林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构建新时期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目标模式和实现途径的综合、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勤帮 《现代商业》2013,(15):53-53
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木材产量大幅调减,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面临着经济如何发展的困境。如何大力发展森林经济,充分利用好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林区保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目标,是当前林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主题,也是林区抢抓战略机遇、实现富民兴林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大兴安岭林区全面禁伐背景下,文章分析我国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林业碳汇补偿的局限性,并基于大兴安岭地区构建碳汇经济的SWOT分析,提出建立基于生态补偿的碳汇量市场经济化机制,以确保林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林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大兴安岭地区是全国典型的国有林区。在林区全面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后,积极破除多重障碍和困难,加快推进林业、林区、林工(简称"三林")转型发展,压力前所未有。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着眼提高大兴安岭地区国家生态安全以及固边稳边双重特殊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多项政策支持,通过"输血"的方式确保林区民生改善及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地区发展运行效率;围绕生态资源积极培育接续替  相似文献   

9.
以伊春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其生态效率及趋势进行测算,从而明确林区的生态服务状况并作为深入认识其发展趋势的依据,以找到提高国有林区生态服务效率的方法.研究表明,从2016年到2019年伊春国有林区生态服务效率的整体均值小于1,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动趋势,且内部分布状况相对杂乱,说明目前其生态服务效率的发展还不够稳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大于1,整体生态服务水平较好,发展潜力尚可.  相似文献   

10.
王玉芳  蒋敏元 《商业研究》2005,(15):109-111
21世纪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结构时,不能忽视文化结构的重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提供了历史机遇。林业的新定位,林业跨越式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国有林区处于一种全新的环境中,国有林区社会文化观念也要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然而,上世纪末以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却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艰难境地,结构性矛盾突出。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重新审视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探讨在生态约束下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有林区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保护森林成为国有重点林区工作的重点。目前,国有林区存在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分流人员安置困难,管理体制落后的问题。国有林区的改革必须加快鼓励人才及劳动力流入,加大对民生方面财政投入,合理安置分流人员,改革林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不高、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国有林区发展.主要体现在:国有林区发展受单一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资源重复利用及污染物重新利用的有效处理,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恶化,使经济发展水平受到极大限制.要保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模式,深化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有林区中第三产业的地位,以提高国有林区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5.
森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工林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压力,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现代化替代产业体系,形成多元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实施完善的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6.
国有林区是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同时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在2014年全面停止林木采伐之后,加快经济转型成为林区发展最现实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大兴安岭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诸如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缺乏、综合管理服务与科学技术指导不到位,以及林户种养殖所需资金解决困难等,由此提出了壮大龙头企业创名牌产品开拓市场、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项目资金支持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突围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改变国有森林资源国有国营的单一模式,推进森林资源经营机制转换,建设森林资统分结合的经营和理新机制,是推进国有林区全面改革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8.
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国有林区现代化应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应符合自然规律,以保证发挥林区生态功能为前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合理需求或发展,即满足“生态性”的要求。通过“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结合。实现人类合理需求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璇 《北方经贸》2011,(3):63-64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对我国东北、华北的生态安全起着绝对的保护作用。大兴安岭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了大量的林木资源,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从该区相关林权法律制度的执行方面来看,原有的林权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林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因此,大兴安岭地区应尽快进行林权法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林权法律制度,推动林区的生态建设发展,恢复林业的多种生态功能,最终达到提高和稳定林区林业资源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这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为了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立体开发森林资源,调整林区产业结构的道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原则,以创造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开发产品大市场;必须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林地生产力,全面提高林地质量;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开发、加工、利用的科技含量,广泛吸引人才。这是国有林区脱贫解困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天保”工程的需要,是摆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