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8-2015年中国42家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即同业资产扩张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在同业资产业务结构中,传统同业资产业务(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负向效应,新兴同业资产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为正。具有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资产规模较大和经营效率较低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稳健,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慢,而流动性较高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激进,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8年42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回归和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短期影响机制和政策变量的中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信贷风险未得到真正剥离或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可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更多持有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经营呈现出一定的道德风险;中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变量对缓解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资产种类较多、规模较大以及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会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而资本充足率较高、流动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会使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下降。从研究结果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其稳健经营。但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的证券化业务规模将继续扩大,可能会导致标的资产信用级别降低。因此,监管当局应建立并规范证券化业务衍生链条以及信息披露机制,同时调整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权重,以规范其正常运行,防止与实体经济出现脱节继而造成业务运行空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特许权价值经济效应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隐性保险降低了特许权价值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敏感性,特许权价值的自律机制不仅对国有银行几乎失效,而且对非国有银行的风险约束效应也不显著。如此说明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全面保护,从而弱化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持续膨胀,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但从微观视角对影子银行风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有空白。本文采用全国125家中小商业银行2011年至2016年经营情况的面板数据,将同业投资纳入影子银行测算范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更多投向高风险资产,最终使得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增加,即影子银行主要通过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因此,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监管,扎实整治金融乱象,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相似文献   

6.
7.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8.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9.
张峁 《征信》2016,(11):10-16
基于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2—2012年微观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进行系统检验,同时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货币政策选择对银行竞争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机构的行为选择和风险承担均有显著影响,但存在异质性特征,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更多受到数量型工具的刚性制约,而市场竞争能力弱的银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变动更为敏感。建议关注银行风险承担,加强资本监管,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完善内控制度等,以协调货币政策选择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基准模型,验证了当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有效性和内在联系。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变动能够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进而作用于实体经济。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发挥作用时,其影响方向是相同的,但前者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更大。应关注银行微观特征异质性,降低其内部特征可能给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带来的抵消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以2009—2018年互联网金融对中国30家典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倒U形分布,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通过抢占市场份额,加剧了行业竞争,抢占了商业银行利润,进而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但随着商业银行对互联网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下降。(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风险承担反应具有异质性:在宏观层面,大型国有银行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政策保障,对其冲击反应较为滞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缺乏上述优势,对其冲击反映较为敏感,但股份制银行后期风险承担显著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因主要服务于乡村建设,受其影响较为有限。在微观层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低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小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在经济绿色转型和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我国47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绿色信贷占比能够降低银行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且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考察作用机制发现,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是由于绿色信贷降低了银行的杠杆风险和资产组合风险。进一步分解资产组合风险发现,绿色信贷一方面提升了银行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资产收益波动率。研究还发现,绿色信贷能够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意愿和被动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研究对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12年期间有关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32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金融数据,采用GMM一阶差分动态面板估计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利率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与否以及银行异质性是否并且如何作用于该渠道。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在我国,确实存在着利率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并且利率政策的立场与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及水平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即低利率环境将导致银行更高的风险承担;(2)在我国,利率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规模,资本越充足、规模越大的银行其抵消利率政策影响的能力越强,其风险承担对利率政策的反应相对不敏感;(3)利率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衍生品交易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以我国236家银行为样本,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在有效控制样本选择偏误的前提下,检验了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效降低了自身的风险承担,同时扩大了贷款规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18.
采取文本挖掘法编制金融科技指数,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为口径,基于CSMAR数据库2011—2019年样本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商业银行机构风险承担演化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整体上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该效应经由金融科技的自构金融业态与赋能商业银行业态转型两条途径效应的消长演化得以实现,且在不同禀赋的商业银行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鉴于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特质,吸纳融合创新金融科技,合理安排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梳理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因素影响银行同业资产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15家上市银行2010—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越充足、存贷比越高、资产质量越差、同业监管越宽松,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占比也越高;同时,由于在资产久期、资金盈余状况、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上的不同,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同业资产的运用上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银行同业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了2004—2013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和相关宏观数据,并运用差分GMM回归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做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确实存在,且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银行的规模大小、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性与银行风险承担呈反比;人均GDP增长率、银行业竞争性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