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农民再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农民的社会化及再社会化 人从一个生物学的个体到成长为一个社会个体的过程,耍不断的学习参与社会和他人互动的方法,直到能够布生存的社会环境中适应,这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方法和模式,即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这是人的社会化。农民生活的农业社会的环境特点使得农民的第一次社会化形成了适应农业社会的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并在环境不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2.
<正>1949-1965年的农民进城及其社会管理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为地采取截、堵、卡等管理措施,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在应对农民进城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时,必须尊重城市化历史规律。沿袭至今的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将持有农村户口的人界定为农民,那么太多的在城农民实际上已经不再将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全世界农民都有自己的组织——农民协会。 我国是一个农民众多的大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已有所改善,政治上仍未真正进入公民社会。因此,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组织,发展乡村自治、社区自治、民主自治,这是培养农民独立经营、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政治上以平等公民身份参与社会生活,享有平等民主权利,直接表达自己意愿,实现自己利  相似文献   

5.
农民市民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二元结构的社会空间中农民却经受着集体自卑的姿态困境,农民向市民的转身也受到社会的结构支持滞后,城市集体淡漠以及自身条件不足这三道藩篱的重重阻碍。由此,为尽快冲破藩篱最终实现彻底市民化,农民群体应扭转"卑躬屈膝"为"不卑不亢"的实践姿态。同时,农民也应对于市民化这一整体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具有完全的认同意识和客观的认识判断,分析自身优劣势,有的放矢地矫正行为提升自己,以合作心态主动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6.
深圳特区农村经过 10年的城市化 ,农村的社会面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转非”居民很快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但是 ,特区农村离真正的城市化还有一段距离 ,存在着后续城市化的需要。一、后续城市化面临的几对矛盾1.农民意识与城市居民身份的矛盾。农民意识是几千年封建思想沉淀的结果。受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农民很少与外界打交道 ,因而他们与工业社会的现代文明接触不多。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很难要求农民在短时间内 (尽管他们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 )在转变了自己身份的同时也能够转变自己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农民组织化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规范性差、社会环境制约着农民组织的发展。在不增加农民经济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组织化水平,农民可以自我提供部分公共产品。农民组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恢复村民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建立农会,使农民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  相似文献   

8.
“老有所养”是农民追求的一种美好生活境界,长期以来,养老是农民自己的私事,自己攒钱或养儿防老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张家港市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使养老由私事变成社会的事。  相似文献   

9.
孙军 《农业经济》2006,(11):44-45
1.人具有社会属性,并决定了人有归属感,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于某个团体;但人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是社会风俗上,追求人的个性化、独特性,已经成为社会时尚。在这种社会风俗的变迁中,不可避免地对农民造成影响,使农民既有参加团体的愿望,也有靠个体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心理。由此,造成农民对是否加入专业合作组织持观望态度。据统计,到2005年,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民为44.68万人,虽比2004年增加了77%,但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总量没有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0.
阮兴珠 《中国改革》2003,(12):13-13
历史经验证明,占我国人口80%的农民始终是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中重要的一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平衡力量。它的作用并不因城市化过程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加速转移的趋势而削弱,而且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会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坚实的基础。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以为,有必要组建真正能够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团体机构。目前,在我国诸多的党政机构和社会团体中,唯独缺少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团体机构。其理由可能是:党和政府历来视农民为衣食父母,有什么事可由党和政府替他们说话,没必要建机构;农村的…  相似文献   

11.
“农民”内涵的巨大变化1.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民变换自己传统社会身份的自由大大增加了。以致在今天,全国还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标识社会身份的称号能象“农民”那样,具有如此庞杂的包容性。1985年的国民统计关于人口和社会劳动者的不同分类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突破点。当下,农民增收主要靠自己,但在短期内,财政支农是农民增收的引爆点。近年来,浙江省遂昌县财政支农效果显著,农民大幅增收,基于此,文章以遂昌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忍离开     
李季平 《中国改革》2004,(12):63-64
在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9亿是农民,从整体来讲,他们文化素质偏低,极少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属最弱势的群体。但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希望得到社会公平,希望除恶扬善,希望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希望过上富裕安康的日子,也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于是,《中国改革·农村版》就与我国最底层的、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系到了一起,他们从农村版中看到了国家的政策、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也知道了什么是权威和正义。自河北记者站建站一年多来,我们从农民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中国改革·农村版》是为农民办事的,我们信得…  相似文献   

14.
名字是符号,是代码。然而,在现实社会实践生活中,名字却是性质的标签,除了动植物外,一切名字都具有它的属性。中国人乃至世界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为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首先是正名。把“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社员”改称“农民”。名字一改,性质全变。土地就名正言顺地分配到农民手中,土地交给一家一户农民,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实行信托制度是指将农民对土地的资源使用和处置权利,量化成资产权利,并委托土地信托机构集中管理的一种新型的土地管理制度。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由资源权利变成资产权利,在农村实行土地信托,既能更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又能促进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现代化。土地实行信托制度有利于农民权益的保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同样的事物,在城乡间的形态不同。城市居民享有的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险,在农民那里,都依赖于自己耕种和经营土地。保证社会稳定均衡地发展,需要为公民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长期运行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政府的各级决策部门,甚至普通的老百姓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思维定势:城市和市民的事情由政府办,农村和农民的事情由农民自己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即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农民自我提供;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由政府出钱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由农民自己解决。这也是城乡之间最大的差别。一、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反差根据西方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而非市场去提供。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关系是农民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民福利研究"课题组2012年在山东省、陕西省和河南省的农民调查数据,从正式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考察农民社会关系的现状。在身处家里临时有急事、急需借钱、托人帮忙找工作、家里办红白事以及产生家庭纠纷需要化解这五种情境时,农民想到最多的是找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人帮忙,其次是找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帮忙。进一步以农民的社会关系作为因变量建立有序Logit模型,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或人均消费支出越高,农民的社会关系越广泛;从事非农业的农民比从事农业的农民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而患有长期慢性病的农民比未患有长期慢性病的农民拥有的社会关系更狭窄;而相比于家中没有病人的农民,家中有病人的农民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贷款难,这似乎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一些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纷纷远离"三农"的时候,甘肃省山丹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联社)作为"当地农民自己的银行",固守着"三农"这块阵地,用真诚的服务、倾心的付出,托起了山丹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三河市供销社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位置,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为农民群众服务、壮大自己的新路子,不断谋划富民兴社的良策,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一支重要力量。一、牢记供销社的办社宗旨,以支农富民统揽全局,为农民奔小康铺富路架金桥,为增强支农富民的实力,开拓经营,聚财生财为农服务是供销社的办社宗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是供销社的老传统。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帮助农民尽快致富,帮助农民早日进入小康,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供销社作为农民群众组织的代表,应当首当其冲,必须有自己的具体措施。为此,我们三河市供销社的支农工作,没有仅仅局限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我们经常深入  相似文献   

20.
只有农民既有领域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又有流通领域的商业经营自主权,农民才能在商品市场上立足,掌握住自己在商品竞争中的命运。流通领域是生产领域的延伸。农业流通领域包括农产品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和销售。显然,农民对流通领域的投资,就是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并使其增值,消灭工农产品剪刀差,走向富裕。然而,农民要获得这种商业经营自主权,个体力量微不足道.必须组织起来,建立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构成整个社会机体之间的中介入,真正以法人的地位在商品经济竞争的市场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