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编读     
“9亿农民早就应该有这样一份自己的刊物”——湖北省大悟县大新镇农民张积明“我就是再穷,也要订《中国改革·农村版》,订我们农民自己的杂志!”——为了寻找失踪的父亲和弟妹,从黑龙江一路乞讨流浪到北京的28岁农村姑娘赵丽在看到《农村版》后,斩钉截铁地说。“第一份为农民说话的杂志,对百姓是一件好事。我们村的老人,大多数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50多年,当他们失去劳力,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希望你们刊物关注他们,关注农村中的老有所养的问题。”——福建省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的王天赐老读者来信表示对“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杂志-农村版》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多年来以务实的报道,反映了农民的呼声,被认为是涉农权威媒体。笔者每次也是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但看到2003年8月号李昌平先生的文章《不要迷信市场》,不免有些迷惑,对照理论与实际,我认为其主要观点有误,不利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利该刊物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我是河北省清苑县北王力乡大李各庄村民王顺国。一个农民愿拿起笔来给你们写信,主要是因为你们“写给农友的话”太贴近农民的心,太懂得农民的心,敢为农民说话,更是缘于我对农村感触太深,又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两个月前我看到《中国改革·农村版》创刊号,翻开便是“写给农友的话”——“不要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农问题是个沉重的问题。农民生  相似文献   

4.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改革·农村版》与农民朋友的第八次见面。半年前,当全新的“农村版”创刊号与读者首次见面时,我和我的同事们托刊物给农民朋友带去了“亲爱的农民朋友,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你?”的真诚诉求和“我们愿一辈子为农民办杂志“的诚挚愿望。一百八十多个日夜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成为“农村版”的读者;当越来越多的农民把中  相似文献   

5.
细读《农村版》创刊号,有一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我多年寻求未得的一本刊物。我坚信,每一位身处农村或心系农民的人,都会因读到贵刊而振奋和高兴。  相似文献   

6.
《农村版》是农民的希望,是一本讲实话、办实事的好刊物。我是一名重庆打工者,现在向您反映一些情况。 2002年3月,我和同乡去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一私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农民科技培训》2010,(10):51-51
《农民科技培训》编辑部:您好!我是来自河北的一个农民,也是《农民科技培训》的忠实读者。看到你们第9期杂志的卷首语题为《农产品价格波动引发的话题》一文后,想谈谈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不忍离开     
李季平 《中国改革》2004,(12):63-64
在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9亿是农民,从整体来讲,他们文化素质偏低,极少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属最弱势的群体。但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希望得到社会公平,希望除恶扬善,希望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希望过上富裕安康的日子,也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于是,《中国改革·农村版》就与我国最底层的、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系到了一起,他们从农村版中看到了国家的政策、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也知道了什么是权威和正义。自河北记者站建站一年多来,我们从农民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中国改革·农村版》是为农民办事的,我们信得…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农村版》编辑部: 《中国改革·农村版》创刊后出了三期,我们村就订阅了二份,很快成了大家喜读刊物,很多人说:这本刊物设置的栏目,登载的文章,说的是农村事,讲的是百姓话,咱们一看就痛快,是农村干部的好老师,广大农民的贴心人,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0.
《农村版》才出了一期试刊,就接到大量的农民来信。在收到我们的回信之后,他们便把回信在乡亲们手中来回传看。之后,又接到更多农民打来的电话,向我们倾诉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要之后,都忘不了发上几句感慨:“真没想到,你们会这么耐心地听我说这么长的时间!”还有的说:“你们的回信是我们村几十年来接到的第一封来自城里的信件,谢谢你们!”我惊讶不已,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可农民朋友们却给了我们十分真诚的激赏。从中我感复到了农友们的坦荡和纯朴,更加坚定了办好《农村版》的信心。从决定创办《农村版》的那一刻起…  相似文献   

11.
情系农民,敢为农民说话,真为农民解愁的《中国改革·农村版》的出现,对农民来说,正像久罕的禾苗,抽不出穗来时迎来了及时的雨露。 去年年底我和贵刊的几期杂志欣然见面,翻阅数遍后,万分感慨,便和几位朋友商量,订下了2003年全年的4份。  相似文献   

12.
《半月谈内部版》去年第12期发表记者顾立林来信指出,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记者在河南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农民负担仍是个沉重的话题。一些农民说,上级的“减员”文件越来越多,俺的负担却是越减越重。据了解,目前确有一些县、乡、村的干部,想着法子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泊b把戏。记者在豫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手里看到一个本本——《农民负担明白本》,据介绍全县农民是入手一册。按说农民的负担该符合政策了吧?供检查看的(明白本》虽写得明白,但《明白本》之外的各种负担却是本…  相似文献   

13.
1999年7月 ,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农村财务会计》1999年第3期 ,彩色封面上印着“农经政策顾问财会工作指南”的两句话 ,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 ,我深知其中内容肯定丰富。自己不自觉地打开贵刊 ,第一页“刊首语”《用真诚的服务回报读者》中 ,字里行间里洋溢着对读者厚爱的亲近感。通读贵刊后 ,在“财务与审计”栏中《农村财务审计如何找准突破口》一文把农村财务中存在的问题谈得真实具体 ,说出了人们心里话。贵刊设置的“农村实用技术”专栏给农民朋友们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好资料。对广大读者来说 ,贵刊具有实用性、可读性 ,各栏目内容…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入邓小平同志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计119篇。读了这些重要的讲话、谈话,我心中狂澜翻滚,闭目沉思时,时而看到一位刚健的老人驾驶着一艘古老的大船,迎着历史的大潮破浪奋进;时而看到一位伟大的哲人,眼观世界风云,手挥如椽大笔,正在书写华夏新的千秋史。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农村干部,亲身经受过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变化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对《邓选》中关于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论述有着深切的感受。农民和农业在邓小平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我粗略统计一下,在《邓选》第三卷中,有2/3以上的篇章直接讲到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改革问题。他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再指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  相似文献   

15.
《农村财务会计》是我致富的向导编辑同志:您们好!我是四川省武胜县长安裕丰村的一名女青年,1991年毕业后,报考了会计专业,时常请教《农村财务会计》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我不但考上了会计师,而且还靠贵刊发了一笔财。1994年我在贵刊看到“捕鱼特技工则”,按...  相似文献   

16.
涂名 《中国改革》2004,(12):2-3
这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又一期中国改革·农村版》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年,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年之门,这又是岁末不平常的一天。三年前创办的《中国改革·农村版》即将停刊。温铁军说:“我感觉是一只想站起来而终没站起来的猴。我曾经试着站起来过,站起来后,我发现我看得更远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丰富了。但我不敢再站着,我必须趴着,以掩盖我曾经站起来的事实。”现在,让我们小心翼翼地珍藏吧。2001年10月,李昌平来到中国改革杂志社,次年《中国改革·农村版》启动,桂晓琦、李昌平、新望先后担任主编。《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7.
手捧《农村财务会计》1999年第2期 ,反复阅读着我写的《村会计的心愿》一文 ,倍感亲切 ,那是凝结我心血的文字 ,第一次见刊。记得上中学的时候 ,语文老师曾经对我讲 :“你的语文基础较好 ,作文写得又不错 ,以后这方面将成为你的长项!”老师诚挚的话语 ,不时回荡在我的耳边。毕业以后 ,我走上了工作岗位 ,练习写作的欲望也随之萌发出来 ,但是转念一想 :“自己是个农民 ,文化水平又不高 ,即便写出了稿件 ,编辑部能采用吗?”在1994年第1期的《农村财务会计》上 ,我看到了编者回答福建青年张治炎的提问后 ,深为编者的“只认文稿质量…  相似文献   

18.
转眼间,《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已走过16年的风风雨雨,它就像一个少年,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后正在健康成长。尽管这些年农村信用社体制几经变革,但杂志面向读者、面对基层、贴心服务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为许多陌生的朋友搭建了无声的桥梁……多年以前,那时候我刚到人民银行县支行工作。一天,我到一个基层农行营业所去检查业务,无意中在主任办公室看到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便从头到尾地翻阅了一遍。那时我刚刚离校参加工作,并且来自农村,所以对农村的情况有过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凭我的感觉,这是一份与农村和农民关系密切,支持农  相似文献   

19.
谈谈怎样投稿邱尔明我是山东五莲县松北乡北山前村的农民。我写的几篇稿子,有两篇被《农村财务会计》选中刊登了。一篇是《我与〈农村财务会计〉》(见《农村财务会计》1993年第2期);第二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见《农村财务会计》1993年第9期)。最近...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中国改革》2004,(8):1-1
让《农村版》在农村生根发芽 2003年12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改革》杂志在北京举办的“新乡村建设研讨会”。会上,我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和热烈的掌声。 在分组讨论如何建设新乡村时,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要建设新乡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建设新乡村的妇女必须是新时代的新女性,是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的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