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增长决定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地方经济持续性增长的重要保证。实证分析表明,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消费、投资、出口等"三驾马车"和产业结构对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有着不同的影响。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小,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应通过经济发展提高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流动态势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趋势相耦合。文章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为例,分析迁移对省内各地级市的经济地区差距的影响。通过运用泰尔指数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证明了迁移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建立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1991—2004年期间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大于3%的条件收敛。并且人口迁移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需要统筹考虑。本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疆数据,以新疆南疆、北疆和东疆地区为研究单元,从迁移数量、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迁移流向和迁移原因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区域内人口迁移的现状,即区域内迁移人口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净迁移人口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中青年人口是新疆区域内迁移人口的主体、迁移人口教育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等,同时认为务工经商和随迁家属是区域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新疆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0-2012年间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从而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位于山东几何中心的西南面,经济重心则位于东北面,表明了区域人口、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且经济分布比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大;近12年来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致往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过程相互影响,而人口重心迁移的速度要滞后于经济重心,这一过程使得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反映了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有所缓解,整个区域的地区差距在变小;第二产业的空间演变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总量稳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GDP在2005年以后占据全国第二的高度,但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东省经济的发展。文章从区域经济差异内涵出发,构建了由18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对山东省1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比较,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以及区域经济增长"落后快进"格局尚未形成等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差异、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落差以及人力资本等内生增长要素的差异等。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发挥重点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功能分区和完善帮扶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0—2014年天津市各区县经济数据与人口数据整理分析,应用区域重心法测算区域内经济、人口重心坐标位置(以经纬度值来表示),分析两重心各自随时间的变迁轨迹路径及变化趋势,进而分析相互之间的相关耦合性,阐明该趋势现象产生的缘由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津市经济、人口重心分别位于地理重心的东南、西南方向,经济偏离程度更大;经济重心南北方向的偏移距离要远大于东西方向,而人口重心则相反;在此年间经济重心迁移幅度较大,而人口重心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刘哲希  任嘉杰  陈小亮 《改革》2020,(4):100-115
在提出测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新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所测算的数据,从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的双重视角,全面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债务规模而言,当地方政府债务率相对较低时,增加债务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当地方政府债务率相对较高时,进一步增加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会减弱。就债务结构而言,当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占比过高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隐性债务对民间投资的挤出作用更强。因此,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应采取"一刀切"的策略,而应从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两个视角综合考量,为各地量身打造防范与化解债务风险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9.
郭鹰 《开发研究》2012,(3):52-55
地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往往是"留有余地"的,"留有余地"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且这个程度差异在时序上存在波动性。地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余地"现象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预测方法技术导致、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导致、保守性估计导致和政绩评价压力导致,其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对2003—2010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会牺牲部分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余地";造成地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余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三次产业的增长预期都比较保守,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增速对预期目标的准确性非常敏感;投资需求不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余地"程度的主要因素,但消费需求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余地"程度升高的一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地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管理的四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手段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即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模式。文章针对广东省东莞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东莞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其基础上运用协调系数法对东莞市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具体评价,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促进东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多系统耦合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三系统耦合模型,以此测算了2005—2017年中国省域人口结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类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而全面解析三系统交互关系的变化特征以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三者交互作用的耦合度绝对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态势;同时,三系统的耦合变化与"人口结构-对外贸易"和"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等三类二元系统的耦合水平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四大区域和31个省区市为地域单元,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四大区域间经济差距一直在趋于扩大,而省际差距大体以1990年为拐点呈"U"形变化。尤其是省际农村地区间差距,除1993~1998年外,都在趋于急剧扩大。这种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态势,是与中国经济的市场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将对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务、地区就业机会和失业率以及劳动力迁移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今后一方面要更加强调公平目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过去的"就资金移动劳动力"战略转变为"就劳动力移动资金"战略,引导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和资金向中西部转移,以在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每个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然严重。文章利用1995~2007年山东省17城市的主要经济数据,通过泰尔指数来研究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情况,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先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以后保持相对稳定,并伴随着微弱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2003~2015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值,然后通过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逐年扩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通过定量分析长三角13年间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以期为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每个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然严重.文章利用1995~2007年山东省17城市的主要经济数据,通过泰尔指数来研究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情况,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先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以后保持相对稳定,并伴随着微弱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姜秀娟  廖先玲  赵峰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5-18
加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经济高速发展,在1996—2008年间,山东省GDP平均增长速度高这12.3%。本文在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进行了估计,并对山东省近年来多个期间的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之一,山东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仍然较低,山东省必须采取措施,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目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本文测算了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呈现更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异质性。空间面板模型显示这种趋势与技术、资本、劳动紧密相关。未来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应该一方面推动技术、资本、人口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总人口规模、劳动力人口和迁移人口三方面对浙江省省人口结构变动分析。浙江省常住人口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农业人口规模明显高于非农业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增长快速。浙江省2003-2009年总就业人口规模呈稳步上升态势,吸纳劳动力最大的产业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浙江省属人口迁移大省,省际迁入和迁出人口之间在迁移地缘、户口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15-65岁的劳动力人群在省际迁移及省内人口中占绝对比例,迁移最主要的原因均为"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20.
范海洲  马鸿梅 《特区经济》2006,213(10):135-136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对城市道路、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三者的作用路径为:经济增长对道路建设的作用微弱,而人口规模对道路建设的作用显著,经济增长能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道路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没有显著影响,部分原因可能是道路建设超前于经济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