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价值工程视角下的过度消费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价值工程的视角阐释了过度消费的涵义,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心理诱因,指出过度消费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扩散的典型表现方式,进而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危害性,提出必须树立高价值消费观,遏制过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4.
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消费困境,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看似截然对立,其实质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视角的解读,即如何看待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大生产时代必然要求大消费。但消费又不仅仅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它还是人的社会行为,它会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国还没有做好迎接消费快速增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因此对消费主义的到来充满疑问。 相似文献
5.
6.
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消费与出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内需,消费主要部分来源于居民,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是被忽视的方面,并且有下降趋势。本文首先介绍消费过度敏感性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过度敏感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9.
过度包装的主要危害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过度包装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着重从消费文化视角下探讨过度包装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假说
传统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认为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当收入增加时,消费的增加幅度不如收入的增加幅度大,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对一个国家的时间序列实证分析表明,总消费与总收入是成比例的.这一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促使消费理论成为战后以来宏观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国有企业"限薪令"的现实背景,考察了高管在职消费强度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在职消费强度、异常在职消费强度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2)与民营企业不同,因国有企业承担众多政府任务而明显存在过度投资,国有企业在职消费强度的提高对过度投资产生负向影响,为企业争取了更多创新资源,进而对创新投入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注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经济发展史,人类社会从产品经济时代发展到服务经济时代,再到如今的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经济,根据美国学者派恩和吉尔摩的观点,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伴随着经济型态的演进,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行为也发生着相应的 相似文献
13.
14.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如果仅以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及其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来看.主要可分为图画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及视像时代这样四个阶段。电视技术的发明与视像时代的到来.可以说引起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即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由图画时代的体验、文字时代的思考、印刷时代的记录转向了视像时代的“观看”。虽然阅读与观看都运用到人的视觉器官.但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对于写作者而言.印刷时代的叙事是一种线性的叙事.由于句法与语法规则的要求与限制.从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满足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逐渐浓厚。处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下,一切都被商品化,对油画的消费也呈必然趋势。消费中的油画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17.
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Georg Simmel)说“越是容易激动的年代,时尚的变化越迅速”即时尚越有市场。而中国就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激动年代”,国人对时尚的追求,远超越了计划经济时代,甚至超过了国外成熟市场中相对稳定的消费者。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时尚消费”的新时代。对于时尚消费,按G齐美尔解释.则是“示同”和“示异”的结合。“示同”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示异”则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时尚消费使消费者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满足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逐渐浓厚。处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下,一切都被商品化,对油画的消费也呈必然趋势。消费中的油画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两大资产负债表实现再平衡之前,美国的消费低迷以及金融市场的信用紧缩局面难以改变,拖累美国经济增长。从更长期的视角看,在“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这一全球分工发展模式中,“消费国”美国的稳定增长,是该模式平稳运行的关键。而美国高消费经济增长模式背后的主要支撑力量是高负债。随着过度借债模式终结“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的分工模式难以持续,全球经济的大变局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