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需求膨胀,即在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同时,出现了消费膨胀,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这种膨胀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由单一国家行为,即由国家对国民经济追求高速度造成的。其实,形成需求过热的原因,不仅仅表现为国家行为,它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行为。当前,全民大中型企业的约束机制采取行政约束型和半行政约束型不能使企业形成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我国经济膨胀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抑制国民经济的膨胀,关键是要改变企业的约束形式,即由行政约束型、半行政约束型经济转变为资金约束型经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目前使我国产生资源约束型市场非均衡的内在经济因素正在全面消除,而产生需求约束型市场非均衡的内在经济因素正在迅速生长.基于此,商业企业应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商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营观念和策略,以建立适合需求约束型市场非均衡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3.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清 《江南论坛》2001,(11):19-20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50%左右,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扩大内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无法扭转消费增长乏力的局面,就很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从这一意义上说,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何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已成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对消费需求的重视不足。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越来越引起重视,消费需求将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与国民经济增长存在着内在的、强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消费需求比重过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加大的负面影响.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郭树清 《经济纵横》1992,(10):17-23
<正> 形势与任务(1)在国民经济最终产出中占60%以上份额的非国有经济,已经基本上过渡到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模式.国有经济的机制虽然没有根本转变,但是也初步形成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因而对市场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长期存在的资源约束型经济已初步转变为需求约束型经济,货币资金导向已取代了实物分配导向的统治地位,市场信号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作用已大大超过行政性计划指标.因此,从总体  相似文献   

7.
资源与需求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美华 《技术经济》2006,25(11):25-28110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处在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为主导或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中。其增长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粗放或外延型增长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冲动产生了“行政性的重复建设”。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得到一定程度发挥,地方政府的行为和利益实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而产生了“市场性的重复建设”。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约束型特征较明显,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资源约束型体制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来看,是一种资源约束型体制,这  相似文献   

9.
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建仿 《经济师》2003,(4):48-49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改革开放 2 0年来 ,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情况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 ,并不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在我国已告别供给约束型经济的形势下 ,只要出口贸易尽快实现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型 ,那么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局面将会“重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症结。为此,我国政府适时提出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针。目前,我国仍有8亿人口在农村,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受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受阻及城镇居民增量消费短时内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应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讨论了当前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1985~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间相互关系的变动趋势做了实证分析,分析了其影响系数变化的原因,并就当前如何发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全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广东作为市场经济先行一步的省份,又是资源约束型省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起点,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升消费需求对带动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在当前投资高增长、贸易增长方式有待转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使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朝着层进式的稳态发展,是决定我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刻都不曾停缓,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国民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物质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社会经济的管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经济管理成为我国重点投入的科研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管理的现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对我国发展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方式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面临下滑风险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在投资需求增幅回落、出口需求相对减少的同时,消费需求没有相应增长。而消费需求不足又根源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失衡。实现防止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宏观调控政策与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杨美莲 《经济师》2002,(5):204-205
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通货紧缩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振 ,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完善税收政策 ,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宏观经济的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 ,治理通货紧缩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经过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基本因素,即出口、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度加大。为了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确保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消费需求力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经勇 《经济纵横》2000,(12):11-15
200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出现重要转机,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由回落转向回升。但目前经济回升尚不属经济自发增长能力增强的表现,而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政策效应。能否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轨道,关键在于消费需求拉动力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足以说明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我国的消费总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消费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辨证关系,选用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32年数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验证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确认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数量关系的确立,为探求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经济月刊》2011,(8):91-91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在6月21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文认为,我国现阶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改变经济增长中最终需求的优先顺序,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经济起飞并保持以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光勇  杨卫 《经济师》2001,(10):15-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需求约束型阶段 ,在运行上呈现出供给相对过剩的特征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成了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 ,消费信贷作为一种能够促进消费的崭新的消费方式和信贷渠道引起了多方关注。文章对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