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已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对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的内涵和机理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破解"区域阻隔",推动协同制造发展,打造产业能级提升"软实力";构建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以"全球价值链"为审察,推进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中高端。  相似文献   

2.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4-2020年成都市西部片区8个区(市)县的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区(市)县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且同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于异质性空间溢出效应;(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据此,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弥合数字鸿沟打造数字包容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葛阳琴  刘晴 《亚太经济》2020,(6):5-16+146
利用OECD-ICIO数据库,基于生产分解模型从区域内外生产关联的视角,研究东亚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变。研究发现:东亚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前向产业关联来看,东亚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化程度大于全球化程度;从后向产业关联来看,东亚区域最终产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全球化程度大于区域化程度;区域外,东亚经济体对欧美的依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依赖增强;区域内,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增强,对日本的经济依赖减弱。此外,从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来看,东亚区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总体上处于相对下游的位置。中国越来越处于东亚生产网络的中心,但其在东亚区域的"上游供给者"地位仍远低于其"下游生产者"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最新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更加细化的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数,分别利用OP和LP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二者进行匹配,实证分析了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所带来的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生产分割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效益。结果显示: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对于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国内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创新效应大于国外服务要素投入带来的溢出效应;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创新效率提高更明显;降低制造业投入成本、技术创新和溢出是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制造业服务投入结构现状,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商业服务、金融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和创新效应需要得到进一步释放。  相似文献   

5.
广东产业园区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梯度分工与合作表现得日益明显,世界制造业出现了以产业空间集聚为特点的发展方式.中国,尤其是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省有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而各类产业园区因其特有的产业聚集效应,在广东世界工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仍存在脆弱性。二是各国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制造业格局出现重要变化。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战略,推动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和区域产业分工的新一轮调整,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融合水平。三是全球能源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随着北美能源自给率以及各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的提高,推动世界能源结构改善,并导致全球油气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此阶段以重装备业发展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外资所占比例偏高,生产率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外资溢出效应,加速产业升级,西部地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区,以敏锐视野参与全球化下的细化分工.3.重装备业投资巨大,国有企业需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在政策、财力上给予支持.4.打破国内市场壁垒,催生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减轻对外依赖.5.提高企业独立创新能力,加强其与科技界联系,重视人才.同时,金融界要对制造业发展鼎力支持.由于经济发展放缓,就业率降低,此时的社会保障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牛志伟  邹昭晞 《改革》2020,(2):71-88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梳理,创新性地将其概括为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三条途径与产业升级的四个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从垂直结构升级考察,中国制造业呈现全方位崛起的态势,完成了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升级;从水平结构升级考察,依据进口中间品国内配套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国内集成配套能力较强,但依据进出口中间品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较低;从产业效率考察,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世界领先;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显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产业效益考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下,但作为增加值构成要素的税收占比很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总产值比重在世界排序较低,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曾慧萍 《亚太经济》2013,(4):127-131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产业升级的研究不能仅从地方产业内部、企业本土战略和地方经济等微观层面来分析,而应该用全球或跨界的视域。文章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为出发点,阐释了价值链全球延展的轨迹,并以福建省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地方制造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的发展机遇和影响因素,从中观层面提出了构建自主区域价值链、政策协同、优化创新环境等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现状1.从国际的视角看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现状从国际区域空间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产业技术、区位条件、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链等因素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为的广东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新兴产业来优化空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广东省由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起步,开始向大量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引进、吸收、消化…  相似文献   

11.
中山传统产业以集群化突出、产业链完整、以小微企业聚集为主要形态,但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激烈、人才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资源配套相对滞后等转型升级困境。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中山可以共享区域产业价值链,深度参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据此可以设计培育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能力、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协同创新纽带、创新升级融资体系等针对性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产业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及核心推力。通过分阶段观测广东改革开放40年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发现,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演化轨迹是一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跃升之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持续性产业升级。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府干预及制度安排等四大动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动态更迭比较优势、推动产业持续升级的耦合动力机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适应不同的阶段特征及红利条件,通过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调整,广东产业发展模式由低成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应以全面创新驱动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迈向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链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程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链分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企业内产业链分工和企业间产业链分工,而企业间产业链分工又可分为产业间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内产业链分工,企业通过产业链分工达到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链分工通过细化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以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产业链分工为例,探讨区域产业链分工模式,并对这些分工模式进行探讨,以优化产业链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产业集群日益成为提升产业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打造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及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则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巨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区域产业分工出现了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在我国,经济区内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价值链的分工同时存在。文章测算了首都圈和长三角产业间分工水平,部分证实了首都圈产业分工较为落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江静  刘志彪 《南方经济》2009,(11):36-44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了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理论推导验证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SIENA方法探索产业部门关联网络中节点互动的特质、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了网络演化的机制.在产业耦合协调方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双方的耦合协调带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在产业关联网络演化方面,产品部门之间的技术邻近性与市场邻近性促进联系的建立,开放度较高的产品部门更能够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应鼓励跨领域合作,加强重点行业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我国的纺织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认为,为了实现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行业集聚以及实施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使得我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能够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工业低碳转型,有效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布在H-H型与H-L型聚集区;劳动力集聚抑制了本地及邻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产业密度等指标则具有促进作用,相关结果已通过稳健性检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东、中部地区劳动力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西部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