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桂军 《南方经济》2019,38(11):1-15
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企业创新视角探讨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但研究多集中在"激励型"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上,关于"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以中国政府于2013年颁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切入点,基于2011-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这项以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生产扩张为目的的"抑制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显示,相较于不受政策影响的控制组,去产能行业的企业创新水平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地,文章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双视角考察了《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一方面,《指导意见》在提高去产能企业研发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同期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去杠杆政策也均对《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产生了正向的调节效应,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尤为突出。本研究不仅辅证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可观的理论价值,而且诠释了诸如去产能等"抑制型"产业政策的真正内涵:抑制扩张是手段,强化产业是目的。  相似文献   

2.
产业政策作为我国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手段,受其影响,企业偏向做大而非做强。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文章以生产率作为高质量成长指标,以产能过剩作为低质量成长指标,实证检验了产业政策对企业成长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扶持了企业低质量成长并抑制了企业的高质量成长,且这种"扶低抑高"的效应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而要素市场扭曲有助于加剧产业政策的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市场选择与政府行为的视角,将资本深化分解为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深化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能显著的促进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却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临界值为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达到0.057左右,目前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20个,且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制造业。而未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8个,主要分布于轻工业制造业。这一研究结果为中国"去库存、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4.
张日旭 《改革》2012,(11):61-67
产能过剩一般可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战略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三类。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政策不断收紧。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征是:体制性产能过剩为主,周期性产能过剩也存在;低水平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影响面大。为缓解包括电解铝行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应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环保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5.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地出现了"重新思考产业政策"的热潮。在这种"产业政策的回潮"中,人们对"市场失灵"理论作为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批评,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失灵理论和能力理论等产业政策的新理论,并提出了企业家型政府理论,该理论认为,产业政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塑造市场和创造市场,而非修补市场失灵。文章认为,国外产业政策理论的这些新发展是以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的产业政策实践为基础的,它不仅对产业政策只适合于追赶型经济的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而且也提出了如何认识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新类型或新工具的问题。产业政策理论及其实践的这些前沿问题对推进我国产业政策研究和改进我国产业政策实践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它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16年我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数据,从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探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协同作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同作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制造业的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还会强化二者的单独作用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制造业行业技术水平的差异会影响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作用效果,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同对高端技术行业的结构合理化促进作用显著,而在中端技术行业中的这种促进作用则体现在结构高级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经济质量和经济增速的重要阻碍,文中首先分析了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包括对国有企业的过度行政干预、对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扶持、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分割以及对抗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等,然后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合理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等,基于此,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包括利用"一带一路",实现对外投资;抓住市场机遇,力促企业转型;完善官员评价体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产能利用率的虚拟变量法和内生门限法,研究了产能利用率和体制扭曲对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对出口的影响不稳健,高产能利用率行业的出口强度低;低利率提升出口;政府补贴对高产能利用率行业的出口促进更明显;加快市场化进程减少了出口;新产品产值对高、低产能利用率行业的出口有相反的促进和减少作用;行业规模提升了出口。文章说明了体制扭曲不仅有产能过剩效应还有产能出口效应,而认清产能利用率的门限效应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制造业出口行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创新性地利用产业相关的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识别,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的驱动作用和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与市场的互补作用机制,以及政府特征对产业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层面产业政策与地方层面产业政策在促进地方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呈现出互补效应,其互补效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度依赖于地方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进作用还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嵌入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2,(15):86-86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我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复杂性、集成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发展在技术、组织和市场等方面存在多重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引导、协调、激励与约束机制。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呈现"碎片化""粘性化"现象,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演变进行持续性跟踪和控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特征,政策主体应在政策管理实践中分析研究产业技术政策、国际合作政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市场培育政策等在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敏感性,发挥不同类型政策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个政策体系的动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13.
张玉昌  宋建 《南方经济》2018,37(9):86-106
文章构造了理论模型分析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从而影响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利用1984-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了各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大,并且产业的发展存在内部滞后效应;发展战略可以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效产业结构存在负向作用,即不利于资本-劳动在产业中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4.
氢能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二次能源,由于其具有低碳零污染和能源高效等特点,开发和利用氢能正成为全球能源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从应用终端来看,车用氢能是氢能主要发展领域。在日本,车用氢能全产业链包括从燃料电池研发到燃料电池汽车(FCV)生产等一系列核心价值链,并以下游终端应用为推力。日本车用氢能产业发展以国家战略为政策引领,面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高,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运用经济刺激和部门协同等多项政策举措加以应对,同时搭建"政府+大学+企业"的合作开发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与产业的协作,利用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以FCV作为下游终端发展重点,多层次协同推进车用氢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1995~2007年我国与2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考察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26个分行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26个分行业中的24个行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对于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于轻工业的促进作用。对此,我国应扩大内需,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6.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是工业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又是整个社会创新的主体,因此需要了解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提高其效率的有效办法。采用DEA模型对安徽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31个行业和16个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定量评价。经研究分析发现,安徽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大部分行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但仍然有部分行业存在R&D投入浪费和R&D产出不足的现象。另外,安徽省不同区域间也存在着R&D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建立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优势,才能优化R&D资源配置,缩小行业间和区域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而FDI的进入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文章实证结果表明,FDI对劳动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发现FDI显著地促进了江苏省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个结果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跨国公司在江苏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低于其在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中的投资。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policy change in the 1960s in Japan. We utilize a panel of 227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etween 1960 and 1969. We fin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removal of de facto import quotas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on real output, real output per establishment, and employment.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ose industries where import quotas were removed, tariff protection was effective in maintaining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However,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success of industrial policy change because neither tariff protection nor the removal of quotas contribute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at sense, the industrial policy change had limited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