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新区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新的形势和政策引导下,引领我国新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在研究我国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城市新区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产城融合的模式完善科学规划、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民生等全面推进柳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8,(10):58-6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产城融合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思维,突显了聚集区域内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势。本文从产城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究新时代产业园区的科学发展路径。以佛山三水高新产业园为例,剖析当前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困境,从而对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4):6-9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多家汽车城已经初步完成汽车产业积累,但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新的总体规划理念来引领发展。本文介绍了产城融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分析了其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认为我国汽车城应通过产城融合理念促进汽车城的"平衡发展",通过生态城市理念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通过智慧城市理念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转型成功的汽车城将是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产城融合不仅是促进新兴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有效着力点,也是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江西工业园区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快速发展,但各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参差不齐,国家级园区优于省级,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好于远离城区的工业园区。基于各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认为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切入方式和重点应针对不同级别园区、产业类型、空间规模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上海产业园区经历了工业郊区化的起步阶段和产业集群化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在向产城融合化的转型阶段迈进。下一步,应走产业主导型、城市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推动上海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单一规划城市功能产业园区、科技园的传统模式,导致城市"宜居"与"宜业"矛盾突出,出现了一个个产业上的"空城"、生活上的"卧城",呈现交通"潮汐化"状态。而"产城融合"模式则令人耳目一新。所谓"产城融合",是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与人之间有活力地持续向上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产城融合"就是以吸引高素质人群为本,集实体产业发展、创新集群导入、完整  相似文献   

7.
"产城融合"不仅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而且互为渗透复合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并可创造更大生产力的新的经济社会复合体或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产城融合发展不能仅注重"产",而简单化和低估了"城"。"城"于"产"不仅是一个匹配关系,还有相互融入。从单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城市建设于实体产业具有互动力、促进力、辐射力、吸引力、再创造生产力及本身也形成生产力等多重生产力互融作用。"城"于"产"的互融性在城市建设特性中必然也会有所反映和体现,因此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应重视城市建设特性的挖掘和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协调较为突出。本文从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入手,产城分离的主要表现人口压力、职住分离、产城互动不足、新老城区功能衔接困难,并且结合产城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推动产城融合必须要解决人、城市、产业之间的关系,加强新城区功能和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中小城镇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保定市满城区为例研究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近年来新成立的满城区,其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满城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路径,对满城区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7,(1):181-186
产业与城市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驱动力,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两者的融合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是产城融合的核心。产业、城市、人三者融为一体,可以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了产城互动的作用机理,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从科学规划、设施配套、交通组织以及生态统筹方面提出了实现产城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都市区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区域.本文对石家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石家庄都市区虽然进行了“退二进三”功能调整,但临近市区的四县市与远离市区的十三县市产业结构雷同、发展水平相当,严重阻碍了石家庄都市区竞争优势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强化中心、壮大外围、联动城乡、优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新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城市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城市资源空间整合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获取了相关的网络资源及良好的城市管理环境,又为缓解新城市贫困问题所带来的城市就业压力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我国城市就业与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赵景海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86-91,106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经历了生产力布局研究、工矿城市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了以"转型"研究为主、多学科、多角度的资源型城市研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成因及其机理、城市转型、经济转型、资源型区域的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几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目前的主要研究观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也是国家和区域内最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两者均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如何防止“空壳化”及其带来的农村萧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将城市和乡村置于“人口—产业—土地”整体性的网络中重新审视两者的逻辑关系,科学分析研判城乡发展的演进过程,系统甄别城乡融合机理特征,有效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构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这一新型解释框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小红 《价值工程》2011,30(1):313-313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消解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政治发展以及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具有关键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在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的过程中必须走建设复合型产业城镇的道路,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城镇产业体系完整、社会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的城乡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这是青海省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实现青海省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是关于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中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存在一些共性及差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城市发展加速时期,大量的城市建设需求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良好的设计思路为指导.通过对中西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为我国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协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文中从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现状及内外在动力机制,使各市应该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在良性竞争的背景下,加强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既不是单纯的产业区,也不是完全的城市市区,而是卫星城类型的城市现代化新区.开发区的首要功能是开发与生产,同时需建有必要的生活区,开发区既是城市的新型生产区,更是城市的现代化新区,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