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青海经济研究》2009,(5):56-57
一、2009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领导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工作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2009年三江源项目实施工作,省三江源办对2009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  相似文献   

2.
我省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经济研究》2005,(5):11-14
2005年8月30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大会在西宁隆重举行,由此拉开了我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大幕。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保护和建设三江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更是历史赋予青海人民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牢牢抓住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这条主线,精心组织规划实施,出色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区建设》2005,(9):47-47
为建设和保护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国家将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用于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今年国家将投资7亿元,在三江源地区实施14个项目,以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生态。  相似文献   

4.
一是维护国家生态屏障的现实需要。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区域。“三江源”保护离不开国家支持,青海省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责任重大。但从地区经济发展看,青海省4个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均为青海省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远离经济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试验区作为青海主要的经济发展区,  相似文献   

5.
《青海经济研究》2009,(5):73-73
为确保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省三江源办近期建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专家库,专家库首批入编专家271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占85%以上。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草原、畜牧、农林、水利、能源、建筑、矿产地质、社会经济等29个专业。专家库入编专家既有目前国内生态保护中的知名专家,  相似文献   

6.
正在后哥本哈根时代,作为中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生态牌",必须把三江源生态保护放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争取中国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为协调好21世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2011年11月16日国家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为进一步拓展生态移民的就业空间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7.
《青海经济研究》2008,(6):96-97
自2006年开始,省发改委将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作为生态立省战略的重大课题,组织力量着手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青海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关政策建议》和《关于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关政策建议》,并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向全国人大、政协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生态保护建设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目前,国务院将“加强青海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五项重点工作中之一进行研究部署,使我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生态环境也特别脆弱,属于典型的生态地区。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早在“九五”末期就开始调整这些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强化其保护生态的功能,弱化其发展经济的功能,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生产生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区是全国海拔最高、类型较齐全、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区域,由于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国家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投资75亿元,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其中的生态移民工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为青海经济区域重新定位以及青海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开阔了新的思路。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实现青海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首先应对青海省的经济区进行更加合理的划分,根据各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寻求各区域形成优势产业分工的经济发展政策,对具有极大生态和环境价值的三江源经济区要充分运用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政策作用,以达到特定的区域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和不可替代的位置。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由此进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青海经济研究》2008,(6):26-36
2008年11月中旬按照省发改委的工作安排,青海经济研究院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组织人员深入属于三江源地区的海南州的同德、兴海两县,黄南州的泽库县等地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了三江源工程建设及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所到之处,发现变化颇大。感觉到牧区各县能够深刻领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能够狠抓实际工作,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科学发展观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贫富差距问题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是这次调研的指导方针,通过这次调研,不仅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指导实施“三江源建设和保护项目”的重要意义,也使调研本身有了丰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打造杭州西部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必须从西部五县市独特的发展环境出发,做到“一线两面”,即,既要发展制造业,缩小杭州东西部差距,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李莉 《中国经贸》2010,(22):63-64
近年来,西部经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政策指引下,实现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态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大江大河发源地的生态保护更为重要。本文以三江源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针对其重要的区位意义,提出了先保护、再适度发展的观点,并就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和建设是青海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新的重大挑战。如何把握好机遇,理性地应对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2011,(7):14-14
3月17日,青海省政府三江源及青海湖生态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协副主席仁青安杰、省生态保护和建设顾问组组长洛桑出席会议,会议由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毛占彪同志主持。省直各相关厅局及相关单位分管的负责同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顾问组成员及项目区州(市)、县政府领导、相关单位及三江源办主任共21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江河保护和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作出了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采伐的决定,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突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草)、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防沙治沙,污水、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设,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是,由于三江源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整体趋于恶化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青海经济研究》2009,(6):91-92
为配合国家拉动内需,支持藏区发展等政策的实施,省发展和改革委加大农口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已安排农口省级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3780万元,主要用于青海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保护区生态保护二期研究、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青海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近期规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规划、拉西瓦灌区、积石峡水库灌区、马什格羊水库等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已有研究与总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浙江经济》2014,(6):20-24
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体”总体布局,更是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经济成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年,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