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政府规制理论的变迁,使西方政府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措施与经验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我国应吸收和借鉴西方成熟的规制模式,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规制模型,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有效率的政府规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段旭捷  许蕾 《时代经贸》2008,6(8):32-33
西方政府规制理论的变迁,使西方政府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措施与经验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我国应吸收和借鉴西方成熟的规制模式,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规制模型,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有效率的政府规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政府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规制及其效应,集中体现在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两个方面,其政策导向在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之间游离取舍的事实,显示了这两种效率及其关联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两种效率受政府产业规制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政府规制模式影响或约束这两种效率出现不同组合的一般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实际,对这两种效率的不同取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现如今,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经不多见了。如何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政府规制,是学界一直讨论的问题。本文对自然垄断理论和政府规制做了简要阐述,并总结了一些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后的政府规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消除其自然垄断性,同时,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主体由单一国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政府也必然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改变原来的干预方式,并重新界定政府规制的边界。本文从规制需求与供给的角度探讨政府规制的合理界限,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后的政府规制的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然垄断规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制(regulation)是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一种行为。结合中外各类文献,规制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规制指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广义的规制又分为两个层次: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除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以外,还包括金融规制等对比较重要的非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与政府规制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与实际部门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于良春教授等人合著的《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基本理论与政策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一书,对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对于进一步推动和丰富我国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理论的研究将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础设施产业民营化进展缓慢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促进基础设施产业民营化的政府规制体系改革建议:加强规制机构的独立性,防止规制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偏袒,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的规制环境;放松基础设施产业中非自然垄断环节的进入规制,并实施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的过渡性的不对称规制;改革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产品领域的规制体系;为非自然垄断环节的民营企业正常运营提供保障,加强自然垄断环节与非自然垄断环节之间的接入规制。  相似文献   

9.
杨威 《时代经贸》2008,6(2):112-113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经济等原因,我国自然垄断部门一直处于政府的严格规制下,但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经济理论通过成本可加性来定义自然垄断,证明政府规制并非全部必要;同时,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影响等原因,政府规制往往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我国规制改革的方向进行分析,提出逐渐实现激励性的规制,改变体制培育市场竞争条件,区分产业中不同性质业务已实现有效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威 《时代经贸》2008,6(1):112-113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经济等原因,我国自然垄断部门一直处于政府的严格规制下,但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经济理论通过成本可加性来定义自然垄断,证明政府规制并非全部必要;同时,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影响等原因,政府规制往往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我国规制改革的方向进行分析,提出逐渐实现激励性的规制,改变体制培育市场竞争条件,区分产业中不同性质业务已实现有效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时机选择与时序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放松规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实现阶段性突破,放松规制改革的实施需要满足放松规制改革的净收益大于补偿受损利益集团的社会成本这一硬性约束条件。同样,放松规制改革的时序设计也十分重要,不同的时序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改革效果。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改革战略,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2.
强自然垄断本身所固有的经济特性使其定价问题陷入困境。如何同时兼顾社会福利与企业盈利,为强自然垄断产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便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对强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价理论及其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各种定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不足,以便为我国政府对强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规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卓  孙燕东 《当代财经》2004,(11):81-84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滞后于其他改革,这影响了整体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通过规制失灵、技术和需求变化、产业融合、规制理论新发展等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因素的逻辑分析,借鉴国际上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经验,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政策建议:加快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程,构建有效竞争基础;完善规制法律体系,建立独立规制机构;垂直分解与剥离重组相结合,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石涛 《经济问题》2008,342(2):37-39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逐步开始了以引入竞争、提高效率为目标的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但是,在规制改革过程中,要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国内外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经验、教训表明,能否有效地控制规制过程中引发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制改革的绩效,甚至影响到对规制改革本身的评价.引发规制风险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看,主要集中在规制本身、市场、政府规制行为不规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上述三方面所引发的规制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我国目前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以化解规制改革中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港口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对象。对港口产业经济特性的传统认识使之长期以政府规制和公共经营为主导发展特征,但这却导致港口服务低效率和高成本。以往研究港口产业经济特性时,一般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描述其自然垄断性,并认为有必要由政府施加经济规制。但实际上,对港口业务应该做进一步细分,以更准确地认识其经济特性。根据对港口不同业务领域规制需求的分析,在港口产业规制改革的具体过程中应该实行分类规制政策。为保障港口民营化改革的成功实施,基于对港口各业务环节不同经济特性的分类识别,提出了港口规制改革政策的基本模式,即在仍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基础设施环节保持内生规制和引进接入定价规制,在竞争性环节放松或取消规制、实行竞争强化战略,在中间领域引入激励性规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铁路行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需要政府规制进行相应的变革,对铁路行业规制研究的梳理有利于推动我国铁路行业改革和铁路行业规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国内对规制利益集团的研究多见于自然垄断产业,而对政府间规制权力博弈的研究较为鲜见。文章从政府规制再分配的效应及权益博弈入手,通过对多重委托-代理、规制权竞争-序贯博弈的理论和模型分析,阐述了政府间规制权益博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改革就一直是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自然垄断性质的探讨出发,在借鉴西方的自然垄断规制理论下,得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自然垄断规制的改革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出发,政府不能仅停留在供给角度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才能全面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规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分析角度探讨政府公共规制中的两种主要对象-外部性规制和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收费补偿机理,研究其补偿优化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但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决不是简单的产权私有化,自然垄断产业与国有产权制度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应然绩效与实然绩效之间"悖论"的原因在于:行政垄断;企业的多委托人代理与多重任务代理;强势利益集团控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是,依据新的标准重新界定自然垄断产业,分离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别构建不同的产权制度和规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