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使用量以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增加。其中,交通行业始终是用能和排放大户。目前,交通用能仍以油气为主,几乎全部汽油和60%的柴油被各类交通工具所消耗,排放情况与之类似。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机动化出行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小汽车已快速步入家庭,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其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2005年福建交通运输业汽油、煤油、柴油消费占全省石油消费总量的31.4%,占全省汽、煤油、柴油总消费量的43.8%。近年来,交通运输业汽油、煤油、柴油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2001-2005年年均增长13.0%,比全省汽油、煤油、柴油消费总量年均11.3%的增速高1.7个百分点。汽油、煤油、柴油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原料,2006年5月24日油价的再一次上调,将再次增加交通运输业运输成本,交通运输业经营压力倍增。  相似文献   

3.
4月26日,根据商务部发布《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中,燃料油和柴油的进出口业务成为我国首次被明令禁止的项目。燃料油和柴油是指从石油里提炼出的油品,燃料油主要用于轮船、建材、发电等行业,柴油主要用于汽车运输、农业、工业等领域。这两种油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2/3,仅柴油的消费量就是汽油的两倍。今年我国预计生产柴油1.2亿吨,仅刚够满足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京市交通问题日益明显,市区交通拥堵路段日益增多;交通的阻塞使车辆低速运行,造成燃料的浪费和污染物排放增加,加剧环境的恶化;北京市车用燃油在其能源消费的比例以及道路建设用地在其总建设用地的比例大幅度上升。文章在对交通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将其分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用地和水资源消耗四个账户的基础上,计算了北京市多种绿色交通工具的生态足迹,并与私人轿车的生态足迹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私人轿车生态足迹与公用汽电车生态足迹的比例约为6.2,与地铁生态足迹的比例约为22.8,约是公共自行车生态足迹的19 402倍。因此,绿色交通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污染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解决前述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5.
走资源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环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的,许多企业采用的是“三高”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增长方式,因而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枯竭与环境的巨大破坏。一方面是能源短缺,一方面是高能耗行业的飞速扩张。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  相似文献   

6.
巴西汽车烧甘蔗酒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汽车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机动车的燃料消耗已成为吞噬地球石油资源的无底洞,为了缓和油价上涨和保护环境,巴西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灵活燃料汽车在巴西的大量推广,灵活燃料汽车是可以使用任何比例的乙醇(酒精),汽油的混合燃料汽车,同燃油汽车相比,能够大大节省石油资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新疆同大多资源性省区一样,2014年能源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形势严峻。工业行业仍是新疆耗能最大领域,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区能源消费量80%以上,仍是影响新疆节能目标任务完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济》2011,(8):54-55
巴西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也是世界前十大能源消费国。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生的巨大能源需求,巴西的能源产量在过去十年已大幅提高,尤其是石油和乙醇的产量增长迅速。能源消费情况近年来,巴西的石油、电力和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2009年巴西能源总消费量为2.21334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消费占主要比重(达41.7%),其次分别为电力、甘蔗渣、木柴、天然气等。具体比重见下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拉动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中国能源消费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0%,未来我国能源工业能否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误差的修正模型,利用中国1985~2012年的GDP和能源的消费数据,得出全国经济提升以及能源消费关系中出现的协整关系,而且存在在经济提升到能源消费所产生的单项因果关系,即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非能源依赖型的.在此探索基础上对未来两者的关系如何协调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Laspeyres分解模型,对1985-2003年间中国工业部门28个行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收入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导致的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强度下降是中国能源消费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从各阶段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分解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波动主要是由结构效应的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拉动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未来我国能源工业能否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国内外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潜力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下,加快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  相似文献   

13.
1860年勒努瓦发明汽油内燃机,1893年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百年来,人类开发应用引擎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但随之而来的磨损却消耗了1/3的能源,使80%的零、部件报废,同时,引擎磨损,油耗增加,维修昂贵,污染严重一直困扰着交通运输及机械行业。如何提高引擎耐磨性,加强自身润滑和延长寿命,成为冶金、材料、工艺多学科长期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SDA法的能源消费影响关键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因数分解法,本文分行业研究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将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化、技术系数变化、国内最终消费比例变化、资本形成总额比例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以及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等6个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系数变化是影响中国能源需求量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也是影响能源消费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在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各行业中,电力、蒸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引入虚拟水概念和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得出中国2002年、2005年、2007年三年的各行业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量,对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量的趋势发展及2007年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的结构和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量来看,都是处于一个逐年递降的好势头,但其消费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出现较少的最终需求和较大的虚拟水消费的局面。②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量来看,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都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量。尽管城镇人口在增加,但只要保持人均消费量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总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③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中耗水量大的农业和轻工业所占比例大,重工业和服务业耗水少的行业所占比例小。从合理性出发,应增加重工业、服务业在最终需求中的比例,积极开发农业的节水技术,从而减少经济中的水资源消耗量。  相似文献   

16.
培育生物燃油产业促进农业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竞争性和资源潜力的角度,评估了中国生物燃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认为,近年来汽油、柴油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因此生物燃油越来越有竞争力,但其盈利能力仍有赖于政策扶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规模将随着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成本不断降低;中国生物燃油工业会有较高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将达到约2500万t/年的产量;中国生物燃油工业的发展会带来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姜磊  柏玲  季民河 《经济前沿》2011,(5):140-149
目前研究中国能源问题大多集中在能源消费总量上,而常常忽视了入均能源消费量的问题。通过地图显示,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经济因素和能源资源禀赋因素。通过加权最小二乘(WLS)基准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能源消费成正比关系;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的能源价格抑制了人均能源消耗。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沿海能源资源匮乏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地区的弹性系数较高;在25%-80%分位数段内,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基本相同;虽然市场化通过能源价格起到了调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作用,但分位数回归的结果显示能源价格仍然是扭曲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安全与交通节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能源结构不够合理——缺油少气;另一方面能源消费却在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作为能源消费大户的交通运输部门,近年来其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而能源效率偏低,须实施交通节能战略。可选择从促进技术进步、调整运输结构、促使制度变迁等三重路径来实施交通节能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1980~2005年)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衡量的是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强度下降在本质上是节能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以及体制创新的结果。相对于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量而言,能源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生变量。也就是说,不是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量决定了能源强度,而是经济总量和能源强度决定了能源消费量。尽管如此,短期的能源供给下降或者需求上升引起的能源价格上升,也会造成能源消费者减少能源消费或者进行能源替代,进而促使能源强度的下降。能源消费强度受产业结构和各…  相似文献   

20.
<正> 为总结十年来机电设备节能更新改造经验,不断向前推进这项工作,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我们选取汽车、拖拉机、内燃机、气体分离设备、水泵、风机、气体压缩机、工业锅炉、电动机、工业电炉、电焊机、工业窑炉等十几类高耗能设备作为机电设备节能更新改造研究分析对象。这些设备占67大类工业设备的18%,而它们所消耗的汽油、柴油、煤炭和电力约占全国产量的90%,40%,58%,61%,相当于全国能源生产量的57—60%,研究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