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包装工业》2006,(3):30-31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人们不仅观念将得到全面更新,同时,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印刷”势不可挡,我们必须迎接它的到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数字化的主人,千万不要被“数字鸿沟”所羁绊,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之后提出的要求,涉及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平台经济和数字共享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走向深度融合,需要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体现在:在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层面,把产业技术与数字技术创新融合起来,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层面,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数智赋能机制,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与企业组织创新深度融合层面,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能力提升机制,提高企业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能力、智能化能力和数字化能力。为此,需要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能力,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分析了中国面临的三大”数字鸿沟”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缩小“数字鸿沟”的战略意义在于促进中国实现由信息大国到信息强国的飞跃,逐步建立利用知识和信息促进发展的模式,是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数字鸿沟””的国家治理,其政策核心是促进资源流向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正>搞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究竟是为了什么,根本目的必须明确: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两个把握,两个推动,一个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前年在中央政治局数字经济学习会议上有一段话,可以很好说明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应该解决的问题。我把它理解为“两个把握,两个推动,一个提高”。“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简单说就是把握规律,推动融合,这是第一层意思;  相似文献   

5.
<正>1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数字经济的时代洪流。2020年,国家GDP超过100万亿,其中39.2万亿来自数字经济体,占比38.6%。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3.7%。据IDC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城市数据,构造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结合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地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效率等途径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非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处于数字化关注程度高的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时代积极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1年制造业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有效促进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影响机制为: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创新激励和提高制造业群体数字化水平来实现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升对中低技术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数字产业辐射力为靶向构建行业交流平台;以产业数字化为靶向激发制造业的创新活力;以数字化生产力为靶向加强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经济并促进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开辟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虽然数字经济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充分显示了不同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趋势。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数字经济独有的主要特征:一是生产过程中数据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二是数字化基础设施,三是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四是国民数字素质。本文在对上述四个基本条件深入分析后,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经济理论的挑战,提出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四个趋势:一是数字技术主导的产业升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成数字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仅推动与技术相关产业的兴起,数字技术主导的经济在形成数字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外,还通过数字要素渗透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代表产业升级的方向。二是融合式发展,包括不同产业的融合、产品的融合和市场的融合。结合融合式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本文认为欧美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全球制造业占比上升的本质是数字技术对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三是平台型企业处于重要地位,对产业资源配置和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平台型企业反垄断也是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点。四是拥有...  相似文献   

10.
数字油田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油田及其建设意义 1.数字油田的理论起源 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正式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利用全球海量空间数据,对地球进行包括任何一点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在内的多分辨率和三维数字化的描述。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数据库(CHDES),编制了一套中国居民数字化指数(CIDI),全面度量了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渗透程度,从微观视角研究数字化水平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和机制。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当CIDI提升1个标准差(0.13)时,居民收入将提升5.93个百分点,且该结果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渗透,农村和县城居民可以通过线上经营等渠道获得更显著的收入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也推动了数字化人才加速向高薪资水平的产业集中,扩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机制分析中,本文构建了纳入居民数字化水平的收入函数,检验了数字化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时长或劳动参与率提高收入(“赋能效应”),以及调节居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的资本组合提高收入(“倍增效应”)。本文拓展了对微观个体数字化水平的度量体系,为推动数字经济包容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框架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企业警惕跌入“数字鸿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鸿沟”( Digi ta lDivide)问题是在全球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数字鸿沟”不仅是 IT技术问题,更是带有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今天的“网盲”就是未来的“文盲”   ●今天的数字鸿沟就是明天的财富差距   ●今天的投入就是为明天的市场提前投资   2000年 8月份,记者到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采访,总经理黄光璞给人的感觉是“ E网情深”。他说平时上班收集…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出现,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加速到来,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后疫情时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信息革命蜂拥而至。 伴随着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 然而,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与变革, 成为当下讨论的重要话题。 本文通过梳理总结数字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揭示疫情冲击后的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 实证后疫情时代下,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网络消费新模式开辟了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 也将不断催生新模式、 新业态、 新产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的价值不断凸显,同时BIM作为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在建筑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价值也在被不断挖掘和深入探索。纵观全球,社会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建筑产业也在从传统模式快速向数字化方向转型。BIM技术作为“数字建筑”“数字城市”的核心引擎,必然驱动建筑产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革新,引领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释放数字经济增长潜能。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字技术推动企业架构变革与流程再造,深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建设。推动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革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高质量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7.
<正>工程类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数字化建设的高度,通过加强数据治理、搭建数据中台等方式驱动业务优化、管理提升和商业创新,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企业传统的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企业亟需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9.
<正>因势而谋,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应势而动,加速财务数字化建设;审时度势,正视财务数字化转型短板;顺势而为,筑牢财务数字化转型基础。目前,全球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单元,也必然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而财务部门具有汇集信息或数据的先决优势,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必然要求财务数字化转型。2022年3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数字经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三者置于统一框架,构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倒“N”型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双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重维度的检验发现,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产业在地区间的布局和对要素吸引力改变产业集聚程度影响碳排放强度;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嵌入各个行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强度影响碳排放强度。本文为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