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红英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8):6-6
摘要;本文分析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平台,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等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恢复到3.1%,很多发达国家也在不断恢复,整体经济的恢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发展,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具有优化功能、融合功能和创新功能,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认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的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变,是福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个时期,正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有些国家在其转型时期或者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未能解决好转型的矛盾与问题,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徘徊,甚至使经济发生倒退。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使中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福建电力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福建电力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高电力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福建电力转变发展方式要以结构调整为基础,把能源清洁化、电网智能化作为战略重点;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支撑,加快电力发展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以加强节能减排为关键,把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作为突破点;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过程,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对引导企业整合产业链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房改、医改、教改等,政府的责任义不容辞。针对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必须重新梳理其职能,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好准备和支撑。 相似文献
9.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平台,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等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如何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是陕西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Ying Zhang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5,4(10):1-12,20
Speeding up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Greener Olympic Games" held in Beijing in 2008. Making a thorough study to find out the reliable measures to ecological resumption in Beijing ha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aking a better decision for "Greener Olympic Games" held in capital Beijing and development in harmony for society and economy, as well as management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studying of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1990 to 2003 in Beijing, the paper shows that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has a strong relativity with population and GDP, and both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m is about 0.92, as well as the fossil energy land has a position in the lead in ecological footprint items.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ecological capacity per capita in Beijing occupied about 1.25% in global ecological capacity per capita. Began 1990,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n Beijing was about 0.72 hm2, which is at strong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s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as soon as possible, resources should be strengthen sustainable used and population increasing should be controlled strictly, as well as arable land also should be under control used for built-up areas. Simultaneity, the utilizing ratio of energy sources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sources and ecological deficit in Beijing should be reduced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armony and sustainment.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1992~2005年南京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文章认为南京市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口、GDP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人均生态足迹的研究结果,化石燃料用地占主导地位。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上,南京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占到整个生态供给的近90%。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赤字已超过12.99×10^4km^2,超过南京市自身国土面积的20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南京市需尽快进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新的发展观看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仪元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5,(1):55-58
以新的发展观来看,西部经济发展必须从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以跨越式的发展方式、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人与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的目标模式。这就需要在西部形成一套生态经济开发的创新机制,这个创新机制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山地城市,人类活动强烈,生态系统脆弱;而且长江三峡水库的85%位于重庆市境内,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对其生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原理方法,以重庆市统计年鉴为基础,对重庆市1997~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赤字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研究时内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0.7269hm^2增加到1.0374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呈递减趋势,由0.5196hm^2减少到0.4586hm^2,期间生态赤字逐年加大,区域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们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也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兵团2008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评价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分析导致兵团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原因,提出兵团在今后发展中实现生态供需平衡的途径,以有利于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于林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
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屏障,为全国提供着生态公共产品,但由于西部地区生态固有的脆弱性,再加上人地矛盾的突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阐述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以生态环境的重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以西部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袁霞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法律体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集团的演进及组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企业集团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和工业改革的结果。至今,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不过20多年的历史。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前的企业组织、企业集团的产生阶段、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根据政府和企业在集团组建过程中的作用,我国企业集团组建大致有三种方式:政府主导型、政府-企业联合改建型、企业主导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波涛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4):87-90
本文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了综述,并测度了黑龙江省2000~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而得到了该省近几年的生态赤字和盈余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对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从2000~2005年以来,从具有弱可持续发展力逐渐演变弱不可持续发展力,可持续发展力整体上呈现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区位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两大目标,二者长期难以协调,影响到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该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互动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结合陕北地区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生态建设模式,从互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陕北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