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依据信用风险相关理论和信用风险转移的已有研究成果,从CRT市场上信用风险本身和CRT交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信息不对称下微观银行CRT行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等宏观因素波动3个方面对CRT市场上信用风险传染的作用机理和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为我国CRT市场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的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CDS创新机制与交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CDS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性、CDS创新扩散、CDS交易等不同的视角探究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CDS市场发展及其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Phillipp构建指数分布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然而缺乏实证解释是其一大缺点,同时也阻碍理论模型的发展。本文从已有的信用传染模型出发,阐述信用风险传染机制,使用时变copula模型,对指数分布下的信用传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将违约传染因素分为公共因素和特殊因素,通过构建美元指数与美国CDS的时变copula模型,我们发现公共因素在影响信用传染上具有同向性,而特殊因素使得传染效应在大小上有所区别。表现在实证结果上即在危机时期,美国多类CDS指数收益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同向变动,而在波动大小上显示出与大众越直接相关的类别的CDS波动更大,越不相关的则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染问题,采用SWN-SEIRS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研究发现:SWN-SEIRS模型可以有效描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与过程;网络规模扩大增加了信用风险传染的速度,增大了信用风险扩散范围;核心企业数量的上升虽然加快了信用风险传染的速度,但有效控制了信用风险扩散范围.这为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染问题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并为金融风险防范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债券市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平台,但也存在着潜在的信用风险传染问题,防范化解其信用风险对于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以2018—2022年制造业发债主体为研究样本,采用KMV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构建风险关联网络,探索债券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借助SIRS传染病模型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债券发行主体信用风险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与无标度特征;制造业企业具有产业集聚特点,关键节点大部分位于广东和江苏,且以工业机械、机动车零配件和基础化工行业为主;救助政策在降低风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免疫政策对易感企业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以为政府在制造业债券风险防范方面的相关工作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信用风险转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欧美国家有相当大的发展,其工具范围不断扩大,参与机构逐渐增多,市场交易额逐年提高。本在此着重介绍信用风险转移的工具特征、参与特征以及市场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可以说是近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次贷导致的信用危机通过传染影响了整个金融机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的研究了信用风险传染的主要模型,由于建模方式的不同,影响了对信用衍生产品价格的确定。能够正确的理解这些模型的基本思想,多我们理解次贷传染的整个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简约模型和结构模型的框架下,深入探讨了现有的传染模型。通过这篇文献的深入研究,能为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信用违约传染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行为金融学注重从消费者和决策者两方面入手进行金融投资分析,与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分析形式相辅相成,这种精细化分析管理形式,能够对金融投资管理数据综合性分析,降低信用风险,推进我国信用投资管理体制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研究发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越来越考虑投资者对风险的心理感受;同时,行为金融完全从投资者的心理感受出发,发现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存在转移以及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有很大的影响,这对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上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演进,商业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开发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系统,并在信贷、交易等业务领域的不断验证中加以修正,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信用评估机构在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信用评估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融资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不应受金融危机阴霾影响而拒绝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当前我国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交易规模。金融业应正确认识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功能,认真研究市场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机制,提升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立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以及扶持中小企业的其他政策,从而扩大中小企业的信贷,因为这些都可以增加信用风险品的需求和供给。而且,我们发现,信用风险品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交易成本过高现象,它们会引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用统一的评级方式将信用风险品标准化,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组合管理理论在金融领域里的重要发展是收集、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增强。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演进,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开发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系统,并在信贷、交易等业务领域的不断验证中加以修正,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信用评估机构在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信用评估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债券违约风险,也被称为债券信用风险,是指债券到期时债权人因无力偿还债券面值与利息所存在的风险,是企业债券的首要风险因素。本文以期权定价理论与现金流贴现法为基础,信用风险定价强度模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失衡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绩效衡量的常用工具:生产效率、X-低效率、组织管理、福利损失对我国信贷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借用《银行家》杂志评价全球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模型对不良贷款剥离前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做了实证评估;以国内十三家排名靠前的大银行2000年至2004年数据为样本,建立回归模型,检验了市场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并对我国信贷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20.
邵伟 《海南金融》2011,(8):18-21
随着我国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在观念、认识和态度上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存在诸多不明.本文通过解析CRM市场结构、CDS定价机制,以及中国CRM市场发展对策,帮助金融从业人员正确认识CRM市场功能,提升CRM市场参与能力,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