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皓原,原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司长,从事和关注与金融行业教育相关的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从1983年上任人民银行原教育司司长开始,李皓原着手承办人民银行金融教育工作,建立了从初级银行学校,到金融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完备的金融教育体系。90年代初,在卸任之际,刚好迎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场新革命。从行业办学到倡导地方办学,这一转变给这位老司长带来深刻的思考。本文整理自李皓原司长的自述,主要讲述了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他所亲历的人民银行兴办金融教育的背景和全过程,其中不乏他个人对金融教育、对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刻思考。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人民银行那段如火如荼的金融教育历程,从而对新形势下的金融教育进行全面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善昂 《金融博览》2011,(19):10-11
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受金融专业教育,到90年代初至今.直从事金融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前后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正是国内金融业巨变的时期,也见证了国内现代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走向而立之年的路程。  相似文献   

3.
正值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回暖对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加重了人们对2009年中国经济情况的关注。恰逢此时,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赵海宽、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原司长李皓原等为代表的金融界二十多位老专家目前再次聚首,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因素,为“保八”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16日,金融电子化杂志社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文四立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发言。文四立副司长在发言中肯定了金融电子化杂志长期对人民银行、商业行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科技工作进行的宣传与报道,并就今后杂志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说,办媒体首先是人才问题,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受金融专业教育,到90年代初至今,一直从事金融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前后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正是国内金融业巨变的时期,也见证了国内现代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走向而立之年的路程。80年代金融教育的起步80年代初,国家提出银行是一门大学问,从此国内以银行体系发展带动的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金融博览》2011,(19):8-10
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师资力量从薄弱到雄厚,教育成果从贫乏到丰富,专业人才从稀有到充实.金融学也成为热门的”显学“。但是.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在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当前中国金融教育的现实愿景。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金融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吴念鲁教授。  相似文献   

7.
金融外包国际动态及对中国金融企业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红芳  武鑫 《浙江金融》2006,(11):26-27
金融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可以是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金融企业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即“转包”)。金融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证券行业的金融机构为节约成本.将一些准事务性业务(如打印和存储记录等)外包。到了90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刊级的推动下.金融外包主要集中在IT领域.涉及整个IT行业。据统计2005年整个IT行业的支出中有45%为外包支出。近年来.尽管与IT相关的外包仍占到全球外包业务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在金融外包领域.  相似文献   

8.
从80年代IBM集中式处理机进入中国市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机系统的异军突起.再到如今主机系统的东山再起.大型机几度沉浮.金融系统一直是应用大型机数量最大最集中的用户。多数银行都已启用了大型机系统.应用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从行业办学到国家办学,这是中国高等专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当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时值今日,人民银行行属院校已全部划归地方教育,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些学校后来的发展如何?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和江西银行学校的经历和变化告诉你一个实践中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储稀梁 《中国金融》2020,(2):103-104
在我国金融领域,人民银行主导建设的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发展过程,堪比我国交通行业"绿皮火车"到动车组再到现代化高铁的建设发展过程,同样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大发展大变化。我国这一重大金融基础设施由弱到强的建设发展过程,寄托了几代人民银行人的坚守、执着和追求。我上世纪90年代到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工作,参与并见证了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在不同条件下处理会计联行业务保障金融资金资产安全的不懈努力。2002年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成运行之前进入人民银行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会计联行;在人民银行会计相关部门工作的人,都一定接触过会计联行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我进入人民银行从事科技工作。从此,我与金融信息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金融信息化建设事业中度过,我的人生也因此有了崭新的意义。在参与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增加了见识、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水平、锻炼了自己。回顾我参与的有代表性的工作,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如消费习惯、投资方式和金融理念等,并由此引起了整个社会资金流量和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对金融业和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银行业  相似文献   

13.
卢宇荣 《金融博览》2011,(19):17-17
从行业办学到国家办学,这是中国高等专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当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时值今日,人民银行行属院校已全部划归地方教育,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些学校后来的发展如何?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和江西银行学校的经历和变化告诉你一个实践中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金融发展研究》2014,(12):F0003-F0003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加快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工作要求.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积极组织、协调,采取多项措施推进金融IC卡行业应用拓展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博览》2011,(10):8-8
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师资力量从薄弱到雄厚,教育成果从贫乏到丰富,专业人才从稀有到充实.金融学也成为热门的”显学“。但是.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在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当前中国金融教育的现实愿景。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16.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开创信贷资金管理的新局面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尚福林《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许多方面涉及到信贷资金管理。人民银行计划资金部门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最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中,要...  相似文献   

17.
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丹徒县支行魏泽有,姚盛敏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人民银行全面转换职能,把工作的重点切实转换到分析经济金融运行情况,金融监管和调查统计等职能上来。实践使我们感到转换职能后基层县级人民银行要对辖区的货...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纽带作用,2008年,国务院赋予了人民银行对金融业信息建设规划、金融标准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职责,向基层人民银行发出了一个金融行业管理的重要信号,其核心是通过金融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为"大金融"管理提供实现的平台。为此,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范围从过去偏重内部建设转变到内部与外部并重上来;二是工作内容从过去偏重具体技术转变到技术与管理并重上来;三是工作领域从过去偏重科技行业转变到科技与业务并重上来。  相似文献   

19.
央行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及工作开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对金融文化以及央行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和指导人民银行各级行、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对央行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央行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康文 《云南金融》2011,(8Z):134-135
<正>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纽带作用,2008年,国务院赋予了人民银行对金融业信息建设规划、金融标准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职责,向基层人民银行发出了一个金融行业管理的重要信号,其核心是通过金融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为"大金融"管理提供实现的平台。为此,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范围从过去偏重内部建设转变到内部与外部并重上来;二是工作内容从过去偏重具体技术转变到技术与管理并重上来;三是工作领域从过去偏重科技行业转变到科技与业务并重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