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乡村兴则国家兴,而农村改厕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具体工作。要结合人文、地理、民俗认真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进而全面推进农村改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农村。通过对芜湖市芜湖县的农村农户进行现场调查与发放问卷调查,获取农村改厕用户满意度情况,发现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即明确管理体系,健全监督体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村民意识;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以期更好地助推改厕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审计监督深入乡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在乡村大力开创和发展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审计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逐步探索出我国乡村审计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河北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振华 《经济论坛》2004,(10):32-33
由于“环京津”区位优势使然,近年来河北省乡村旅游呈日益火爆之势。这是我省丰富旅游产品形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共同繁荣的绝佳机会。如何抓住机遇“推波助澜”,让我省乡村旅游由都市居民驱车找美景发展到旅游地居民做精产品招徕游客,是我省乡村旅游能否长久持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首要问题。“做精产品”,就需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这就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农耕文化问题。下面分三部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国家开始对“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研究新媒体技术下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乡村产业模式,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分析新媒体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媒体技术途径,以期为乡村产业在新时代下的转型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部近期正式公布了“三定”方案。周生贤部长提出,环境保护部今后的职能配置将朝着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4个方向强化。这表明,环境保护部参与国家的宏观决策已成其核心职能。“三定”方案,确定了环境保护部的13大职责,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分工,强化了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明确了“统筹协调重大环境问题”、“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等职责;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7.
对民族地区乡村财务监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民族地区乡村财务管理监督,有利于群策群力,实现民族经济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建设基层民主,完善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调和各种矛盾,促进边疆和谐与稳定。深入调查发现:目前民族地区乡村财务监督工作重视不够,民主监督形式重于实质;乡村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乡村监督人员素质不高,监督方法有待改进。所以,完善乡村财务监督的对策是:加强财务监督的宣传和落实,使民主监督的思想深入人心;完善乡村监督制度,使乡村财务监督落到实处;加大乡村监督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改进民主监督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潘玉梅 《经济师》2001,(1):106-106,109
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的重要前提。强化会计监督,就是要建立、健全包括政府部门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本文拟就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有关问题谈些粗浅认识:一、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是实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在会计监督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会计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上述会计监督所包含的内容,单位内部…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进程持续发展,但横亘在乡村老年群体与数字化一代间的“数字鸿沟”成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老年人正面临资源分配不均、代际沟通能力弱化和网络现实辨识度有限等诸多现实难题。基于“文化堕距”的视角,在政策层面建立长效机制,聚焦生活场景,切实解决现实问题。老年群体自身应打开互联网心结,推动长期代际反哺。从乡贤到志愿者,从“大学生村官”到乡村振兴专员,全力构建老年友好型服务行政村。社会诸多主体应从多层面聚焦现实问题,助力数字乡村的发展,营造数字包容的社会环境,双向弥合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福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统筹处理好发展“山”与“海”、土地“分”与“合”、农产品“多”与“少”、环境“守”与“用”、人才“进”与“出”、资金“供”与“求”等六大关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乡村振兴最短板;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构建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有序流向农村,集聚乡村振兴资源要素;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稳固乡村振兴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业污染亟需重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乡村地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环境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发展工业的结果是,乡村会成为污染企业的“天堂”,环境管制越是宽松的乡村,越能吸引到污染企业,乡村环境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乡村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综合体现,而乡村创新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文章以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乡村创新的政策为对象,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文本分析软件和双重三维分析框架等方法总结梳理乡村创新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创新”已与“农业”“农村”“乡村”“科技”等关联词汇形成语义网络,且中心性强;(2)基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的三维度分析显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与服务创新一直是创新政策的重点内容;(3)基于创新主体、创新链、创新政策工具的三维度分析显示乡村创新主体日渐多元,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趋势明显,供给型、导向型、环境型3类政策工具导向效应显著;(4)乡村创新政策演进具有逐步推动、深化拓展以及优化完善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面向农业强国、乡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提出完善乡村创新政策体系、加强以质量为导向的乡村技术创新、推进以可持续为目标的乡村社会创新、城乡协同构建乡村创新系统等是未来乡村创新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乡村权力结构中监督权的缺失,是一系列乡村治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一项弥补乡村权力监督缺失的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与其理想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文章基于权力结构的视角,分析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功能,探讨制度运行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新的乡村权力互动结构,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与乡镇纪委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乡村的治理面临村民监督权缺失、公共服务碎片化、村干部不能被有效监督评价等三大现实困境。“浙里兴村共富”场景应用通过数字赋能,以整体智治理念为指引、以服务事项为线索,借助基层组织变革重塑,实现“事项一口归集、任务一贯到底、监管一览无余、共富一榜统揽、评价一体联动”,进而有效突破乡村治理三大现实困境。研究表明,以数字赋能为前提,运用整体智治理念,对乡村基层组织进行变革重塑,是提升乡村基层组织效能、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发展的着力点,乡村生态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布局方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战略目标,只有着重把握乡村生态治理这个重点任务,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构筑乡村生态治理的机制体系,才能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治理的两重维度,探讨乡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乡村城镇化是指各类发展要素不断地向农村聚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环境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乡村城镇化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家和人民群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未来乡村城镇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二是政府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的立法和制度体系[1]。基层是群体矛盾冲突易发的高风险地,故社会治理应首先将视角置于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农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所受监督不足、农村执法能力及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遂提出应以党建引领加强普法宣传、多方参与、共管监督、立法工作、乡村执法能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对乡村人才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甘肃省乡村人才振兴还存在诸多问题,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人才素质偏低,部分村干部发挥作用不充分等,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留住乡村本土人才,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等振兴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也是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的关键环节。在地域环境、文化习俗等特定因素影响下,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须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新时代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坚定中国共产党在“三治结合”中的主体和主力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乡村群众治理需求的价值遵循;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依归;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理路。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福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谋划推进“十四五”时期特别是今年全省“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一条符合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此,本刊在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的支持下,邀请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林依标,原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汉民,原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郑维荣,中共屏南县委书记党帅,中共连江县丹阳镇党委书记林坤和长泰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董事长唐炳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机制,为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