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考虑生产函数的区域异质性、时期异质性、产业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劳动、技术三种要素投入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具有递减特征,且资本和劳动具有互补性,而技术的边际生产率具有递增特征。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具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数值大小小于1。技术进步差异水平在不断缩小,且技术进步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杨岱旻 《中国经贸》2010,(18):21-22
考虑资本、劳动、煤炭、原油建立了我国第二产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引入时间趋势变量,分析了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逐年增大,其中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最大,加大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资本和两大能源之间能够有效的替代,而劳动和能源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小,同时煤炭和原油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小,表明第二产业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较难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对边际产出弹性的影响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的科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运用1997~2009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及三者的内部投入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技术进步的推动之外,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带动。总体上来看,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作用不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表现为负,但近些年其作用逐步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是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考虑资本、劳动、土地三大传统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对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进行了测度。本文利用2004-201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各省劳动、资本、土地的价格绝对扭曲度及相对扭曲度。测算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劳动、资本、土地价格都低于其边际产出,价格存在负向扭曲,其中土地的价格负向扭曲最严重,其次是劳动,最后是资本;从时间维度来看,各要素的负向扭曲都呈改善趋势。表明我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样本期间有所推进,但改革推进速度不同,资本市场化改革最快,劳动次之,土地市场化改革最慢。本文将要素价格扭曲引入到技术进步偏向的分析框架,通过数理分解,从理论上分析了要素价格绝对扭曲的变动对要素技术效率的变动的影响,以及要素价格相对扭曲度的变动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进而将测算得到的要素价格扭曲度数据引入到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中,估计了我国各省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而测算了样本期间各省份的资本、劳动、土地的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样本期间,我国的要素替代弹性总体小于1,资本、劳动、土地间呈替代关系;劳动、土地的技术效率呈上升趋势,资本的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间偏向劳动,在土地和劳动间偏向劳动,在土地和资本间偏向资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面积与投入要素替代关系视角,使用2010年度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江苏农户水稻投入产出数据,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实证水稻生产要素投入与种植面积的替代弹性。研究表明:江苏省水稻以小规模种植为主,水稻生产过程中耕地产出弹性最高,化肥与农药次之,而稻种产出弹性为负;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按耕地、农药、化肥和稻种依次下降;化肥、农药、稻种费与面积的替代弹性显著,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可有效地降低化肥、农药和稻种投入费用。采用0.1分位数的样本内模拟法,模拟出农户水稻规模增加1倍,按替代弹性削减的新旧成本差额约在35元/亩左右,但这无法完全抵消掉土地租赁费用,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户规模经营的总成本支出。  相似文献   

6.
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在各个产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同产业对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文章构建包含两个生产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用于代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每个部门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数据扩展型技术,与传统生产要素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函数。不同部门的数据产出弹性、数据和传统要素的替代弹性存在差异,这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的重要因素。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研究,文章发现:在不同产业之间,由于产品替代弹性较低,提高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数量会导致数据产出弹性较高、数据和传统要素的替代弹性较高的产业产出提高,但其产品价格和名义产出降低,促使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数据利用效率低的产业。这一过程将改变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同一产业内部,由于不同企业间的产品替代弹性较高,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数据利用效率高的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受到数据要素的调节,且最终的影响方向和路径与数据要素一致,可以通过调整需求结构引导更具...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生产函数基础上,依据要素边际弹性和替代弹性的特点,将VES模型扩展为GVES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分析了GVES模型的理论性质。然后用GVES模型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资本和劳动弹性问题。结果表明GVES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性质和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贸易自由化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论文采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1993~2002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工业进口自由化导致了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上升,该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在程度上是重要的;贸易自由化通过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两条途径影响中国工业劳动的需求弹性,替代效应的作用明显强于产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工资和就业的直接影响不明显,其仍会通过提高劳动需求弹性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者产生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劳动需求弹性事关就业市场波动、工作稳定性和劳动雇佣关系。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检验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约为-0.263~-0.241,符合文献中提出的劳动需求弹性应在-0.75~-0.15区间内的判断;第二,贸易开放将使中国劳动需求更富有弹性,加剧就业市场波动,且该结论呈现稳健性,但是不同产业部门在受到贸易开放冲击时,劳动需求弹性的变化方向及程度不相同,在高技术企业就业的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第三,贸易提高劳动需求弹性主要通过增强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应发生作用。该研究可为防御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及社会波动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河南省1989-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要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为1.422,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315,能源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218,三个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河南省的经济特征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并且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要明显大于资本和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一直呈现高投资、低消费但却相对平稳增长这一有悖于标准理论的事实,在对 Ramsey-cass-Koopmans 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个解释框架。结论是,资本边际产出的非递减特征与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保证中国高投资、低消费条件下仍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两个必要条件,而更新改造投资、非国有与集体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以及政府的非消费性支出都是导致资本边际产出非递减的因素。因此,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来说,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如何对资本边际产出与利率变化进行政策协调以及根据资本边际产出背后的控制因素变化适时地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变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测度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利用生产函数估算了长三角制造业资本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经单位根与协整检验,以同构度为因变量,以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度、劳动边际生产率差异度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三角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程度会减小,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对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慧文 《改革》2012,(7):122-126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要素替代弹性与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市场结构特征与投资结构特征两个新的视角对转轨时期我国不同发展水平省份的资本边际产出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利用所构造的指标对各个省份的资本边际产出的纵向变化轨迹进行了考察并对不同省份资本边际产出的横向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解释资本边际产出变化特征及资本长期积累特征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样本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所得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投资结构的变化解释了转轨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省份资本边际产出的趋同性特征;第二,市场结构的变化解释了各省资本边际产出在转轨后期出现的迅速下降现象;第三,以非国有和集体投资比重或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增加为标志的投资结构优化有助于总投资规模的更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技术进步方向的测算方法,并据此度量了1993-201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地区间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偏向性程度。测算表明:在考察期内,资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大幅下降,而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上升。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原则出发,可以得到结论:在国家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总体是偏向使用资本和节约劳动的;在地区层面上进行考察发现,中西部地区资本偏向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虽然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但其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的偏向性水平反而比较低。据此,文章从要素供给角度,为全国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方向的决定因素找到了答案,也为地区层面不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的形成原因找到了体制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曹宇  周卫峰 《特区经济》2006,(2):285-287
本文研究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省都存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劳均资本不存在收敛性,TFP在1978~1991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在1992年之后也不存在收敛性,因此,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中并没有自动发挥作用;劳均资本积累和TFP增长的变动趋势共同解释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未来若干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将由各地区劳均资本的变动趋势决定。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出计量分析模型和计算用模型,运用粤东、西、北面板数据(截面距离为12个地级市,序列长度为2002—2012年),对省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的粤东、西、北地区资本产出弹性为0.63、劳动产出弹性为0.37;从总体上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由于劳动投入增长极其缓慢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微弱。研究表明,要有效推动省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在完善欠发达地区(粤东、西、北)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好税收、财政、信贷、科技扶持等政策手段,切实促成该地区资本、劳动等要素之量的较快增长和作用的恰当发挥。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间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囊括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但某种意义上讲劳动时间就是历史时间,因为劳动时间的增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经济时代的存在、演变和消亡,在经济时代有二个方面是最为基本的,即劳动时间和边际效用,本文的分析就是以它作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的,在历史时间中,我人会发现经济发展的长期演进趋势就是由单位产出劳动时间下降和边际效用递减共同决定的历史时间本身的推进会显露两者的综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拥有和管理已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焦点,谁能在人才上抢占先机,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物质资本为主,企业通过物质资本的投入来创造经济价值。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资本投入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效益便呈递减的趋势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