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杆泵具有泵效高、能耗低、防砂等特点,但沈阳油田的特殊油品性质,导致螺杆泵在应用过程中频繁出现杆断、管脱等问题,针对螺杆泵井存在的问题,结合沈阳油田的油品性质,对问题螺杆泵井进行工况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并深入分析,并研究解决方法,研制并完善螺杆泵配套技术;减少螺杆泵问题发生,延长螺杆泵检泵周期,保证了螺杆泵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某一油井为例,结合其井况,遵循杆式抽油泵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的一般性原则,同时,还以常规杆式抽油泵为基础,开展了科学合理的结构优化与设计工作,最终构建了特种杆式抽油泵结构,目的在于使杆式抽油泵具有较高的密封锚定性能,从而在一些含气、砂等井况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压注水井带压作业防喷技术是我国石油发展中的新型修井作业方法,带压作业是利用地面防喷设备组来控制井筒压力,通过橡胶件和管柱之间的密封来保障起下管柱正常进行,这种新型技术设备缓解了起下管柱过程中油管与密封橡胶之间的摩擦程度,延长了密封橡胶的使用寿命,准确计算出胶芯与油管之间的密封比压,确定了胶芯工作的具体参数,使胶芯的密封程度能够满足高压注水井带作业防喷密封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带压作业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液动卡瓦代替常规作业的油管吊卡,完成对油管的卡紧,通过举升机液缸上下冲程,实现带压起下作业。而带压作业设备中一般设置有承重和防顶两种卡瓦,其中承重卡瓦包括固定承重卡瓦和移动承重卡瓦,承重卡瓦在井下压力不足以抵消油管本身的重力时用于进行油管的起、下作业;防顶卡瓦同样包括固定防顶卡瓦和移动防顶卡瓦,防顶卡瓦在井下压力大于油管本身重力时用于进行油管的起、下作业。受举升机高度、稳定性等限制,每根油管的起下都要进行3-4个冲程,也就意味这需要开关各个卡瓦3-4次。而带压作业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固定和移动卡瓦不能同时打开,否则将造成油管飞出(防顶同时打开)或油管落井(承重同时打开)。为防止误操作的发生,决定研制一套卡瓦联动锁定控制装置用于带压起下操作。  相似文献   

5.
超稠油开发方式主要以蒸汽吞吐为主,在一轮生产过程中要经过注汽、焖井、放喷、转抽四个环节。在下泵转抽过程中,井口溢流的控制是环保要求与作业安全要求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现场超稠油井的下泵管理实践探索,利用现场管理与设备改进和下泵工序调整,溢流防控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螺杆泵采油系统在油田中的广泛应用,抽油杆柱断脱、漏失、卡泵等故障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螺杆泵油井运行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对螺杆泵井工况分析技术进行研究,以提高螺杆泵采油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本文浅谈了当前螺杆泵油井的工况诊断方法,探讨了利用电参数对螺杆泵井进行工况诊断,并对螺杆泵井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统计分析了沁水盆地樊庄区块44口煤层气井的产水量、埋深、泵深等情况,总结出了樊庄区块具有埋藏浅、产水量低、泵常被下到煤层以下等特点。本文分析了螺杆泵井生产历史四个生产阶段划分及其对应的控制技术,对于不同阶段的螺杆泵排采应采取定压设计或定产设计,对产水量较高的井应划分生产阶段,确定换泵时机、每阶段的泵型及抽汲参数等。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螺杆泵井动液面计深的准确率,及时准确获取动液面资料,研究了电功率的动液面计深方法。通过测试不同运行参数下的电功率,可反映并推算出螺杆泵光杆扭矩变化,再推算举升压差,进而求得动液面深度。将计算得到的液面深度与回声仪测试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差值较小,可以满足动液面测试的要求。通过将两个测试结果进行相互验证,可以更容易发现测试异常问题井。该研究为螺杆泵井液面计深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引进可洗井螺杆泵进行试用,但在生产中螺杆泵井陆续出现泵效低、高动液面的现象,产液量达不到设计产能。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与分析,找到了一种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螺杆泵是一种容积式泵,输送液体平稳、效率较高,可稳定输送高粘度物质,目前广泛适用于石油化工、医药领域、食品领域等多个行业中。双螺杆泵就是螺杆泵的一种,其密封性好、泄漏量小,使用寿命长,维护便捷,能够满足高低温、高压真空等不同密封要求,但近年来某化工厂双螺杆泵机械密封故障率不断升高,针对该化工厂双螺杆泵进行分析调查,对相关原因制定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孙乾坤 《化工管理》2024,(9):69-71+81
在海洋石油钻井作业过程中,固井是作业风险最高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钻进过程中的井下安全、完井过程中的储层开发以及后期增产措施的实施。下套管作为固井施工程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套管的上扣质量、套管是否顺利下至设计井深,对后续钻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石油钻井中作业井难度的不断增加,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高难度井的下套管作业成为一项很大挑战。顶驱下套管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文章详细介绍了顶驱下套管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特征、操作方式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现场采用顶驱下套管技术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庆油田压裂后采用抽汲工艺排液时井口防喷盒、排液管线、液体计量罐不密封,排出液体中伴生的CO、H 2S等有毒有害气体在井口和计量罐等作业区域弥漫、富集,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水力泵联作排液求产是将水力泵排液工艺与压裂施工的有机结合实现一趟管柱压裂施工和水力泵排液求产。缩短了试油排液周期,减轻了劳动强度,具有返排及时、连续、强度大,工作制度可调,可随泵测压等特点,经成44-017井现场应用,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摩阻和扭矩高是长水平井、三维井和长裸眼段井等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钻井液的润滑防卡能力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较为精准地评价钻井液的润滑减磨性,选取合理的钻井液体系和润滑剂成为关键技术.分析了几种常用钻井液润滑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需要,在不同条件下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对高难度井的实时跟踪,引进了包括设计模拟、水力参数、摩阻扭矩及地层压力实时模拟计算等功能的各类软件,形成了针对高难度井实时跟踪的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可在高难度井作业前进行设计预演以优化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实时模拟计算,分析了作业风险并提出解决措施,制定实时动态跟踪及管理作业方案。目前已经在中海油10多口高难度井作业中进行了实时动态跟踪及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降低了现场作业风险。  相似文献   

15.
螺杆泵油井生产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满足由油井供液能力所确定的产量的前提下确定下泵深度、选择泵型和工作参数,使效率最高和能耗最小。求解时分别以井口压力和油藏压力为起点计算泵的排出压力和入口压力,根据产量按选定泵型后,根据修正后的特性曲线和设计排量求出泵的实际扬程、功率和效率。利用泵两端的压差和泵的单级扬程可计算出泵的泵排量、泵效率和功率等。计算机优化设计中,把获得规定泵口压力下的最高产量和最低能耗为设计目标,并获得螺杆泵机组工作参数和工况指标等参数。  相似文献   

16.
渤中A区块已钻井达上百口,目前正在进行新一批的钻井作业,针对前期在大斜度井、水平井井段在钻井过程中,岩屑易堆积形成岩屑床,导致钻井过程效率低下、倒划眼频繁憋压、蹩扭矩等问题,通过引入机械式岩屑床清除工具,利用其机械挖掘作用和压力吸附、机械传动和循环推动作用,将堆积岩屑循环带离下井壁,随之循环带出井筒。以大斜度井段达到1 400 m左右的某37井为例,从该工具的加放、使用前后的钻井参数(泵压、扭矩等)对比、钻后倒划眼效果对比等方面分析说明岩屑床清除工具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不压井作业井口油管悬挂装置抽油泵的质量可靠性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压井作业井口油管悬挂装置抽油泵,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机械抽油泵。主要用于油井自喷后间喷能力强的转抽井;综合油气比较高但检泵时易引起井喷的井;地层压力较高井筒充满流体,甚至压井后井口仍有溢流的检泵井;地层又喷又漏无法实施压井作业的井;地层水敏压井后易引起出砂或严重堵塞的井;及其它压井后才能进行作  相似文献   

18.
大位移、大斜度井压裂充填存在着防砂管柱下入困难、现场作业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文章以渤海某油田为例,针对大位移大斜度井压裂充填工艺设计、管柱下入模拟分析、摩阻计算三方面进行设计。并将井斜为84.12°,水垂比为3.13的A1井进行应用案例分析,选用3.88大通径一次多层充填防砂管柱,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采用Landmark软件对防砂筛管下入摩阻进行计算,分析下入的可行性,优化钻杆方案,使充填效率较设计提升30%;针对层温度低的特点,提出了使用低温酶破胶剂来提高反排效率;最后对相关压裂充填施工工艺参数进行设计,采用低砂比,大排量充填,从而形成短宽缝,达到很好的充填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设计安装方面,对高危介质泵单端面机械密封改造为双端面密封出现如轴套顶丝松,辅助密封静环没有限位及密封定位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庆油田螺杆泵井远程计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实测电参数与泵效之间的关系,通过阈值法诊断螺杆泵井工况,在工况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产液量的计量.实践证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远程自动计量和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大庆油田的现场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油井远程诊断和计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