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1934年曾经指出过:“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这篇文言小说就是《怀旧》,写于1911年,最初发表于  相似文献   

2.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卢卡斯(Robert E.Lucas)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在此,我想借介绍卢卡斯的工作之机,发挥一下我对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看法。 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史蒂芬·格林最近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针对通胀发表了一篇优秀的社论。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黄金时期已经结束,至少是暂时结束了。现在是进行艰难选择的时候了。”我对此十分赞同。  相似文献   

4.
韩信之死     
这是我在《新智囊》的“笑谈管理”中“读秦汉,想管理”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在谈了“强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弱者的竞争策略”之后,我想在年初的时候谈谈有关“战略”的话题。一提到“战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客户需求、市场定位、竞争分析等等关键词,可本期我要讲的是“战略”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另一面——利益的分配!而“韩信之死”恰恰给我们在制定战略时提了一个醒![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正> 《经济研究》1979年9月号刊登了张立中同志的题为《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兼论我们今后的人口研究工作》一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性的批判,我们完全同意。但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作者又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来证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存在“科学成份和站得住脚的东西”,并且归纳为三点,认为这三点对我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有不同意见,特提出来与张立中同志商榷。张立中同志首先引证了马克思的话:“甚至马尔萨斯也承认,过剩人口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是必要的,虽然他按照自己的偏狭之见,把它解释成工人人口的绝对过剩,而不是工人人口的相对过剩。”我认为,马克思说马尔萨斯也承认剩余人口对现代工业是必要的,并不  相似文献   

6.
“我的理想并不高,当我离开格力的时候,如果公司的员工能够想念我、回忆我在的时候给他们带来的东西,我就感到满足了。”“我已经没有别的爱好了,惟一的爱好就是格力。”在董明珠的信念中,工作,就是为格力发展得更好,就是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她把这种单纯的信念始终贯穿在她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的陷阱有很多。比如,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消费陷阱”。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消费陷阱”,找到相关网页约569000篇,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了吧?再比如,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创业陷阱”。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Sales Director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偶然提到“老板也不是神,是人。”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从昏睡的临界状态中回过神来,定睛凝神端详了他几眼。我们的Sales Director是台湾人,在美国呆了十多年,受东西文化的共同熏陶,身上兼有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9.
<正> 亲爱的黄范章教授:非常感谢您惠赐关于瑞典问题的大作,并感谢来信。我认为您对“瑞典病”的诊断是正确的,您对于病因的解释很中肯。您可能会对欧洲小国宏观经济比较研究感兴趣,故我送上我的两篇论文给您。我还送上我“研究中心”经济政策组的两篇报告,我不知道您以前是否已收到过这两篇报告。您会发现,我们关于瑞典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讨论孙冶方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大家非常重视他对“无流通论”的批判和因之而形成的流通理论,这自然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讨论中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一点:孙冶方对“无流通论”的批判、对自己流通理论的阐述是同他对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探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忽视这一点,也就无法进一步探讨他遗留下来的种种经济理论问题,克服他的理论体系中的一些矛盾。孙冶方在社会化大生产理论问题上有哪些贡献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撰写的论文,如果是晋职论文,要提交给晋职专家组评审并进行答辩。一、晋职答辩的意义所谓答辩,就是有“问”有“答”,也可以“辩”。晋职答辩,就是在答辩会场上,专家与晋职申请人面对面的,由专家提出问题、晋职申请人当面回答或辩解的一种活动。它对确保论文...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并且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摧毁“四人帮”的权力意志论的理论体系,肃清它的流毒和影响,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指导我们进行伟大的新长征,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研究》1978年第1期发表了林子力和有林同志的《论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一文(这篇文章是他们写的《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一书的一部分),这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和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批判了“四人帮”颠倒经济和政治关系,鼓吹政治决定经济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论,是一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1卷第1篇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关于这两者的关系,他除了指出“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外,还指出“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内容,这里只略略提到。”正是后一提示,使我不时研读在《资本论》中只略为提到、或不曾提到,而在《批判》中不仅详细阐述、而且在我看来十分精辟的论点。现在提出来的就是马克思关于纸币流通规律是金币(包括银币,即以贵金属为材料的货币)流通规律的颠倒的论  相似文献   

14.
耿宝文 《经济》2005,(12):12-12,14
承蒙编辑错爱,我的一篇拙作得以在本埠的一家都市报上发表,在文后我的地址也一并刊登了出来。没想到,这篇小文竟引起了一位读者的“反响”,一个自称“赵军”的读者给我寄来了一封信,在一番“非常欣赏我的文笔”的赞美之后,提出想与我交个朋友,并在信末附有一个联系的手机号码。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插向心脏的刀--论意识形态批判之(不)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冠军 《开放时代》2006,1(2):39-66
这篇论文旨在处理这样一个被思想史尘封的问题:今天,意识形态是否可能?通过论述了重新复兴古典哲学的方案,施特劳斯向当代哲人——更广泛的意义上,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在今天的所谓的“后意识形态时代”中的霸权性意识形态(自由主义)。这篇论文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施特劳斯主义方案,并揭示了其理论的内核:犬儒主义。通过重新审视哲学史,这篇论文突出了一个以苏格拉底、康德、拉康为代表的“离奇的”传统,这个传统以一个构成性的空无/缺失/不可能性为核心。根据本论文,这一哲学是在后9·11时代,意识形态批判之唯一的(不)可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最近“经济研究”1957年第1期和第2期相继发表了南水和索真同志的两篇文章,其中第一篇题名“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实际上是批驳斯大林有关该问题的新论点;同时也顺便批评到我对斯大林的以上论点的一些阐述。我认为他们的批驳是含有错误的。为了进一步阐述斯大林的以上论点,我已写好一个小册子,其中对南水和索真同志也顺便有所答辩;所以本文就不再谈以上问题。南水和索真同志的第二篇文章,题名“论生产资料价格问题”,副题为“和骆耕漠、范若一同志商榷”,其内容是论述我国目前的生产资料价格是否偏高和应否降低问题。由于南水和索真同志点名要同我商榷,我就再来为经济学界的“百家争鸣”凑点热闹。  相似文献   

17.
一种转型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这篇短评中,我将对孙立平富有启发性的文章,“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做些补充而不是批评。我对孙的文章大都同意,我不想详细讨论我们之间多数是在术语使用上的分歧,而想强调我们在分析上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不知道是哪个伟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懒人创造世界”。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座右铭。每当有人批评我懒惰的时候,我就用这句话来反击:懒,的确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也给我带来了收获。老妈常说我这是谬论,懒人怎么会有收获呢?过去我不知道,总之现在——网络发达的现代,懒人自有懒人的办法,我今天就告诉你几个懒人的绝招,如果你是同道中人,那可别忘了有好东西要和我分享哦!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卫兴华教授最近发表了一篇批判我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长文 ,① 同他先前在其他场合陆续提出的观点或批评意见相比 ,该文了无新意 ,本可不予回答 ;实际上 ,对卫教授在近期劳动价值论讨论中突出反映出来的、认为凡事皆可从马克思著作中寻求现成答案的倾向 ,我一直不敢苟同 ,但也从未想对他进行点名批评和争论 ,没有这个必要。可是现在看来欲罢不能了 ,卫教授不再满足于思想观点的交流和争论 ,也仍然不想以实践为标准 ,而是继续抱着本本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在“商榷”的名义下指名道姓地对我进行批判 ,这次批判不但矛头集中 ,而且力度…  相似文献   

20.
理性的思索,是有触及灵魂的作用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曾经提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发膨胀和扩大,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作报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