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参照Weymark(1997)等提出的外汇市场压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由三个市场和货币当局构成的中国开放经济宏观模型,利用1994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估计了模型的有关参数,计算了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指数。发现1994年以来,除了东亚金融危机时期的个别月份,人民币对美元都面临升值压力。1994年汇率并轨后,在汇率的决定中,市场机制一度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政府干预程度越来越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2005年汇改以前,干预指数接近于1。2005年7月新一轮汇改之后,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外汇市场压力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以及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研究者对此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发现外汇市场压力对于一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通胀预期下,外汇市场压力与我国资产价格波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研究——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96~2010年月度数据,采用马尔可夫三区制转换模型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区制识别,并考察了货币扩张、通货膨胀、外汇储备、经济增长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5个变量在不同区制及区制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MSIH(3)-VAR(1)模型能较好识别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区制,人民币外汇市场经历了适度升值压力区制、贬值压力区制及较强升值压力区制三个阶段;其中,外汇储备是外汇市场压力区制转变的关键因素,较强升值压力区制向其他两种区制转换过程中会伴随着汇率的升值和外汇储备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基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货币危机界定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了极值理论对亚洲和拉美国家的货币危机期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识别。通过极值理论和传统识别方法的对比,发现极值理论对于阈值的选取更具科学性,同时其识别出的危机期无论在判别数量上还是捕捉危机的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7.
8.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贸易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是出口大国,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变化对于我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外汇市场汇率对我国出口以及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变化已经告别了持续单边升值的模式,同时资本转移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增加了风险程度,迫使中国资本管制面临新的抉择。在汇率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为资本项目各项的利益驱动和获取时限相异,所以区别长期和短期资本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程度和路径对于认知压力作用机制至关重要。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体现了资本项目的子项目转移在汇率变动不同区间的相异影响,因此对于短期资本的调控可及时应对外汇市场短期资本的异常变动。长期资本在汇率不同区制影响方向的一致性使得措施的制定导向性较为统一,其中负债部分是监控重点。最后,针对外汇市场压力的风险预警机制要甄别汇率变动的不同阶段和资本的不同类型,综合进行政策模拟和监控。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各种因素,以及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特点和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各种因素,以及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特点和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各种因素,以及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特点和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GARCH-CVaR方法,在不同模型、不同分布、不同置信水平的假定下,对人民币汇率风险进行测度,研究表明,GARCH模型的种类对CVaR的计算结果影响不明显,而分布假定和置信水平对CVaR的计算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之一,日本与美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也是与中国贸易关系最紧密的两个国家。本文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模型,利用日美两国的汇率及各自的价格指数,对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进行检验,基于该检验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汇率决定上的现实作用,并解释出现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之一,日本与美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也是与中国贸易关系最紧密的两个国家。本文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模型,利用日美两国的汇率及各自的价格指数,对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进行检验,基于该检验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汇率决定上的现实作用,并解释出现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检验结果,对25个国家和地区1975年以来的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从静态来看,发展中国家名义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从动态来看,发展中国家在追赶过程中其名义汇率变动向购买力平价趋同。 相似文献
17.
汇率决定理论新研究——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汇率形成机制的有关文献、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引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建立了一个新的汇率决定理论———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首先,本文的切入点新颖,为了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通过把我国的各地区假想成小国家的角度来考察新理论的正确性。国内数据的实证结果证实,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模型效果明显好于购买力平价模型。然后,将该模型运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结果发现,现阶段人民币币值确被低估了7%~8%,但低估的幅度并不像欧、美等国所声称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8.
外汇市场预期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变量,对预期进行研判是有效管理的前提。在实践中,汇率是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变量,存在不确定性。在重大外部冲击影响下,我国外汇市场及汇率预期也出现过较大波动。基于此,对汇率预期进行合理测算及解释,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应有之义。本文以我国外汇市场汇率预期形成机制为切入点,从外汇市场运行实践角度建立汇率预期指标并进行经验分析,构建趋势性预期、基本面预期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外汇市场汇率预期形成机制变化,与外汇市场风险状况的对应关系,系统回答了如何衡量汇率预期、如何判断汇率预期形成机制变化并识别风险等问题,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有以下主要发现:一是我国外汇市场汇率预期整体趋于理性。二是汇率预期应当关注预期与汇率实际变化形成共振导致的顺周期风险。三是我国外汇市场趋势性预期受过去价格、预测偏差的影响。四是我国外汇市场异质性预期逐步由趋势性转向基本面。五是不同预期形成模式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以探究新时代中美利率与汇率相关性为目的,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通过对中美两国最近九年的利率与汇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下,中美利率和汇率联动关系有所加强,但从整体来看联动关系依然不足。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积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合理安排金融改革次序,切实加强各国国内政策的协调一致和国际间的共同合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