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治理制度,为中国农村环境这一"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熟人社会"为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资本.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以广东省云安县横洞村的环境自主治理为例,从自主治理的可行性、 制度的供给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三方面分析横洞村自主治理的过程.由此总结出农村自主治理要注重多中心"协同"治理,合理利用政府和农村权威者的作用,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以克服"熟人社会"缺陷等经验.  相似文献   

2.
农村利益群体的演变及行为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宗族、地缘和业缘派系正在向具有利益性质的现代传统派系转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从传统派系中演化而来的新型利益派系正在与现代传统派系进行利益博弈,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文主要对村庄派系的演化机制、利益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当前派系演化中农村社会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并时利益派系与民主村级治理、边缘化与农村社会分层、人际关系理性化与道德重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促进农村各类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农村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辉南县近几年农村市场建设的实际,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一、进一步更新农民观念,是繁荣农村市场的必要基础作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广大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封闭经济和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土为本,重农轻商"的  相似文献   

4.
资源和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非科学化和生活方式的非理性化,我国农村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现象非常严重。构建资源节约型农村社会,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论述了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构建措施:加快农村自然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构建农村"阳光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建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树立理性的消费等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张静 《发展研究》2004,(7):20-22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时代,农民生活也遭遇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到占全国超过60%人口的农村居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变得  相似文献   

6.
半熟人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02,(1):114-115
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我们编辑这组农村题材的短文,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201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 白皮书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44亿,到2015年将超过2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在持续的上升,社会资源的分配,利用率和就业环境正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对我们的当前的社会治理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农村老年人的一些问题在这其中也变得日益突出,有效的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发展权问题毫无疑问成为我们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内在机制。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主要源于来自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和城市社会的推力。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包括:迟早要回到一种重复性博弈的农村生活状态、初级群体的社会相似性和对成员声誉的了解、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城市社会外群体的推力主要指: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刀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封闭的地理环境、狭窄的经济空间、传统的儒家伦理,共同维持着农村的“熟人社会”网络。随着交通建设的完善、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外界接踵而来的诸多现代性冲击等因素的多重交织所勾勒出来的乡村图景,不仅形成了富有弹性的经济交往空间,还造就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村内”与“村外”的商品交易系统,进而构建“生”与“熟”两极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信任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的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使信任的社会类型由人伦信任为主转化为制度信任为主。而制度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信任危机的主要根源。因此,从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入手应该是化解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作为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当前发展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一、当前农村经济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1、思想观念不适应。在我国,计划经济已实行几十年,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工作方法根深蒂固。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地  相似文献   

12.
赵春娥 《时代经贸》2012,(6):88-88,112
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构建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构建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7,(12)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风气整体健康良好,但在一些农村中还存在着传统美德渐弱;赌博风气盛行;信仰出现危机;"人情"费用增加;盲目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的基层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视;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农村文化阵地不足难以满足需要。提出了治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文化阵地;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教育保障;成立民间组织等,确保美丽乡村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熟人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改革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人社会"现象是我国历史延续至今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对我国公共管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管理困境阻碍了我国公共管理的进程.我国政府及其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抛弃延续已久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积极采取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来避免"熟人社会"这一现象对公共管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外部条件的好坏,影响农业生产的丰歉、农民的公共福利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仅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特征和难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是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深入分析农村金融,特别是当前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简单地套用市场经济教科书"法人治理"的概念和商业银行的管  相似文献   

18.
"村官"腐败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当前,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融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于一体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新机制,有效地遏制"村官"腐败。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考察了台湾和中国大陆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其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两岸农村社会治理的不同,特别是台湾农村社会以农会为主要载体,与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增强了政府农村发展的政策效能的治理模式,对中国大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大陆农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呈现多中心治理困境,其根源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以及"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功能缺失。借鉴台湾农村社会治理经验,以农民的再组织化为主导——构建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实现农村社会的自主和民主治理从而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的国家农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发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云 《经济论坛》2006,(18):102-103,110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逐步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还不成熟,农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相比还显得非常滞后。为此,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在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分工体系重要一环的过程中,农村发展遇到了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历史机遇和选择路径。基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条件以及客观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应该是由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同时并举的路径选择,最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国农村经济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