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分析人民币在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相互影响机制,并运用VAR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分别考察了"8.11"汇改前后CNY与CNH人民币汇率均值溢出效应和动态关联性。文章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汇改前CNY拥有人民币定价权;二是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发生变化,人民币定价权归属呈现阶段性特征;三是CNY与CNH之间原有的稳定联动机制受到汇率形成机制调整的冲击,两地汇率动态相关系数波动性增强。通过分析汇改后影响人民币定价权变动和两地联动机制的因素,文章建议促进在岸市场建设,巩固在岸市场人民币定价权;加强央行与市场的政策沟通,锚定市场预期,同时重视外部风险冲击,稳定两地汇率动态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论文主要检验了人民币在岸市场(CNY)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CNH)以及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NDF)之间汇率波动性的动态相关关系。根据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将样本区间分为四段,采用日度数据,利用DCC-MVGARCH模型研究三个市场日汇率数据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三个市场相关程度不断增强,信息传递较快;2009年7月1日前CNY市场与CNH市场汇率波动率的相关系数较低且规律性不强;2009年7月2日至2010年7月19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不再升值,其相关系数接近于0;2010年7月20日至2011年6月27日汇率波动性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逐渐加大。2011年6月28日至2012年12月24日间汇率波动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说明人民币不同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程度加强,境内外市场融合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强烈的升值预期,但在资本管制的背景下,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在岸人民币市场,所以就涌入了CNH市场。由此也可看出,人民币国际化给资本项目开了口子,但这个口子并不完全。与CNY市场有所受限不同,CNH汇率面临双向波  相似文献   

4.
"811汇改"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从汇率市场化的波动性、政策敏感度、流动性影响以及在岸和离岸联动性四个方面探究了"811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的运行特征。实证结果显示:汇改前,汇率波动性低,不受政策和流动性影响,且两地市场联动性较低;而汇改后,汇率长期处于高波动状态,受汇率中间价和资本限制政策以及流动性因素的显著影响,两地汇率联动性明显提升。由此得出几点结论和政策启示:第一,汇率波动相对剧烈时,汇率中间价和资本限制的调节作用更加有效。第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应将流动性因素纳入报价模型中,参照其变动拟定汇率调节的方向。第三,不可忽视国际市场风险和汇率预期的作用,应加强市场风险监控和汇率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调整期间出现人民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香港离岸可交割人民币外汇市场(CNH市场)和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CNY市场)的统计数据,采用二元VARBEKK-MVG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境内市场收益率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当选择人民币汇率收盘价计算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收益率时,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境内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收益率溢出效应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当选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收益率时,仅存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单向收益率溢出效应和人民币境内市场对离岸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推动和鼓励在境外建立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离岸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可以为在岸市场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提供缓冲带,减缓骤然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同时叉可以为在岸市场的部分机构和企业率先从事人民币跨境业务提供境外对接点,因而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一种务实选择。但如果在岸市场不能与离岸市场有效对接和协同发展,离岸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将会增加国内货币调控的难度,并可能为国际资本冲击在岸市场提供便利,也可能给未来人民币定价权带来不确定。在岸市场完全开放后,离岸市场将与在岸市场相互融合,进而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不间断交易的人民币市场。而原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界限也将淡化,表现为共同参与人民币业务的各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国家相关机构与发言人先后通过不同场合的公开表态以期稳定市场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于公开表态事件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过去三年中,人民币汇率受贬值预期冲击的影响明显,中央银行、国务院等机构的公开表态并没有有效稳定人民币汇率,反而使得人民币汇率有进一步贬值趋势;分样本的分析表明,公开市场表态对"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显著。文章的结果表明,对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管理而言,中国的汇率管理机构应该在加强与市场沟通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实际干预,以提高信号指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离岸市场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人民币双向流动规模不断增大,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定价体系逐步形成,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增强,离岸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干扰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央行应建立资本流动的监管与预警系统,动态地监控和分析人民币在岸与离岸的流速与流量,并在资本流动异常时采取逆向干预,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金融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9.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今,在岸市场对香港地区离岸市场人民币业务的效应有待实证检验。本文基于香港人民币业务数据,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行后,跨境贸易、在岸市场利率、汇率水平以及内地证券市场对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业务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视角考察在岸市场条件对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影响力和一些关键效应。研究表明:在对香港人民币业务起显著影响的因素中,外汇储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出口对离岸人民币业务影响最强;在岸市场利率属于中等影响因素;在岸证券市场对离岸人民币业务影响属于弱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改终于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重启。6月19日晚,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新闻稿,指出.将“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认为,“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0年1月4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为样本期间,运用基于多元互相关方法的汇率联动网络模型,分析人民币与全球52个主要货币的汇率联动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全球汇率波动存在以美元、人民币、丹麦克朗为主,新元、林吉特、瑞士法郎等货币为辅的汇率联动板块;第二,汇率联动以人民币、美元等货币为核心的板块联动溢出效应最为显著,且板块内货币之间有明显地理临近的联动特性;第三,以人民币为核心货币的汇率联动关系具有持续的稳定性,这有利于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稳定预期。  相似文献   

12.
汇率波动、汇率传递与贸易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币升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条件吗?文章基于汇率传递的视角,构建汇率波动与贸易条件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本币升值改善贸易条件的机制和条件;并运用MS-VAR模型对中国2005年1月至2014年11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制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波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进一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仅存在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到贸易条件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利率和汇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全球经济面临失衡,一方面是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尤其是中国持续的双顺差.全球经济失衡,中国经济也不平衡,那么中国自身不平衡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汇率政策该如何尽可能化解失衡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元悖论”从宏观上揭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是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分析工具。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其弊端日益凸现,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只能是建立汇率目标区,长期目标则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5.
宋海 《开放导报》2002,(6):22-24
当前全球金融一体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与规模已经超过了金本位制度下的鼎盛时期(Maurice Obstfeld及Alan Talor,1997、2002)).  相似文献   

16.
We compare the welfare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onetary and currency policies in an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ny small open economies: a high level of vert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 high degree of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 this environment, a small economy prefers a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over a flexible regime, while the larger economy prefers a flexible exchange rate regime. There are two main causes underlying our results. First, in the presence of sticky prices, relative prices adjust through changes in the exchange rate. Multiple stage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one exchange rate to balance the whole economy by adjusting several relative prices simultaneously throughout the vertical chain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More specifically,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delivering an efficient relative price between home and foreign final goods and delivering an efficient relative price between home and foreign intermediate goods. Second, because the small economy faces a high degree of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under a flexible regime, it suffers from a lack of efficient relative prices in vertical trade. The larger economy, however, does not face this problem because its level of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s low.  相似文献   

17.
Exchange Rate Econom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theory of how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is determined, dividing the subject into what determines the steady state and what determines the transition to steady state. The inadequacies of this model are examined, and an alternative “behavioral” model, which recognizes that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s populated by both fundamentalists and chartists is present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main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for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o permit a correct appraisal of the dangers of Dutch disease. Empirically it seems tha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romoting development it is preferable to have a mildly undervalued rate.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xamining implications for exchange rate regimes.
John WilliamsonEmail: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behavior of real exchange rates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Using data from both the Bretton Woods and the modern floating periods, we decompose real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into components attributable to supply shocks, real demand shocks, monetary shocks, capital flows shocks, and real oil price shock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eal demand shock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eal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under both fixed and flexible rates, while monetary shocks are negligible. Supply and oil price shocks seem to be more important under Bretton Woods, while capital flows shocks seem to explain a relatively higher proportion of real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under the modern floating period.  相似文献   

19.
Using data on 78 countries over 1980 to 2008 and a host of controls, this paper finds that switching from a floating regime to a pegged or an intermediate regime is likely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unemployment. Using a three-way regime classification, the estimated effect of switching to a pegged (to an intermediate) regime is around two percentage points (around one percentage point) after 2 years.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variations in both specification and three-way classification. When using a four-way classification, we find evidence that switching from a float to a hard peg is most likely to reduce unemployment.  相似文献   

20.
汇率不确定性与FD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华 《南方经济》2006,41(10):104-114
关于汇率波动如何影响FDI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基于以往对FDI的局部均衡分析中将汇率看作外生因子的局限性。本论文借鉴最优货币区理论中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将汇率设定为由经济基本因素所决定的内生因子,其中重点分析货币因素的变化对汇率,进而对FDI产生影响的机制;从而调和了过去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出的矛盾观点,指出,汇率是促进还是抑制FDI主要取决于影响汇率波动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