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基于1998年1季度至2015年4季度数据,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驱动作用仅次于技术冲击,明显强于货币政策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力明显增强,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是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驱动作用的重要推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价格水平层面,也反映在波动率层面,而在后危机时代,后者的影响更甚。  相似文献   

2.
资产价格、金融加速器与经济稳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为对象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在BGG模型基础上,运用包含金融加速器的两部门动态宏观经济学模型,考察了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稳定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并对名义冲击与实际冲击的效应、不同经济结构下的经济波动进行了比较。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可以运用金融加速器机制解释由于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经济政策主要应减少名义变量的冲击,在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可以对不同部门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  相似文献   

3.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数量型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合适?文章考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加速器特征,将其引入DSGE模型,通过校准、模拟,从宏观经济波动幅度、不同货币政策下冲击效应以及福利损失函数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在熨平经济波动方面,价格型货币政策更有优势;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数量型货币政策更有优势;对央行损失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损失更小。因此,中央银行应根据需要灵活的运用数量型和货币型搭配使用,做好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首先建立开放经济下大宗商品价格和利率政策的理论模型,进而推导出央行利率政策最优反应函数,随后编制了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并使用VAR方法分析了利率和资产价格、通胀、产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计算出了央行应对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时变反应系数。研究表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显著的影响产出,从而对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在应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方面,央行可以根据最优利率政策反应方程中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反应系数,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作用,文章首先在货币主义理论框架下建立了结构性理论模型,借此考察了货币政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变化的机制。随后,基于199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统计数据,采用量化手段测量了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立场,分离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变化的共同成分,通过机制转换协整以及门限协整等非线性协整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共同成分与全球流动性过剩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以及非对称调整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原理和特点,通过对近期研究的比较分析,验证了中国存在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可能引发经济波动加剧等不利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市场间的联动和风险传染日益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愈发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更加显著。文章选取四种代表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通过计算已实现半方差将其波动率分解为好波动和坏波动以区分由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带来的波动,进而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冲击方向和冲击规模下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主要由坏波动驱动,而极端状态下主要由好波动驱动;第二,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走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极端状态下风险溢出水平远高于正常状态;第三,方向性溢出在总波动、好坏波动上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且与国际金融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极端经济金融事件密切相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工业金属市场的好坏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显著增强,外汇市场接收的溢出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防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风险溢出,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银行信贷和资产负债表双重传导模式研究信贷调控,分析外生信贷政策对银行信贷及企业投资产生放大效果,及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在信贷政策传导和调控过程中,纳入Bernanke,Gertler and Gilchrist(1998)提出的金融加速器模型.并利用中国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的货币供应量等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对金融行业的信贷政策的传导存在显著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正向量的信贷政策变动会带动投资的变动更大,从而影响房价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张天顶  施展 《南开经济研究》2022,(11):59-74+114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动态及其经济影响效应持续地吸引全球范围内经济学研究者、国际机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的研究关注。本文采用动态分层因子模型(DHFM)获取各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公共因子,实现数据降维,进而探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1996年4月至2021年12月的月度数据,构建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以及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TVP-FAVAR),实证研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及其时变属性。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动态分层因子模型(DHFM)在提取各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共同趋势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它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结构特征捕捉到不同种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初期会提高中国股票价格指数,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在第2个月达到最大。然而,从第7和第8个月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效应由正向转变为负向,负向影响较小,但是持续时间较长;(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短期内会造成中国股票成交金额上涨。相较于股票价格指...  相似文献   

10.
次贷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失误难辞其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断下调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像过去那样迅速反映在商品价格上,而是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攀升。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遵循了"泰勒规则"——把CPI当作最主要的监控对象,致使美联储错过了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最佳的时机,导致美国信用扩张过度、资产泡沫,特别是房产泡沫不断升级。资产价格的上升最终会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等逐渐传导到商品价格上,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美联储开始急速提高利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后危机时代,美国的资产价格开始了迅速的回升,美联储应该吸取货币政策调整滞后的教训,适时地退出刺激,避免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全球化也更加明显,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可能对整体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基于大宗商品的战略意义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国内各地政府都认识到建立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推进大宗商品市场建设中能起多大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美国、中国、日本、欧元区及英国等G20五个系统重要性经济体宏观政策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影响美元指数的美国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将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基础货币总和与资本跨境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美联储、欧洲央行等量化宽松政策对资本跨境流动尤其是流入新兴经济体的资本产生较强溢出效应。同时,发达经济体占据产业链高端而通过产业链条对国际贸易形成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通过总量扩张、外汇储备资产积累及生产链条等渠道对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贸易产生溢出效应。为此,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降低系统重要性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负面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张天顶 《南方经济》2014,32(9):27-44
本文在Philips曲线设定下,通过扩展该模型实证考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线性模型设定以及Markov机制转换设定下考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变化不仅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地影响着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而且个别类别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传递效应相对明显。最后,结合经验研究结果,本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与各国经济波动的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动较大。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对经济协同性演变背后的动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双边贸易程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对经济协同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负;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程度、财政政策协调程度以及汇率波动程度也对经济波动协同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的当前,我们研究国际大宗商品的走势,分析其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经济运行和走势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在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的当前,我们研究国际大宗商品的走势,分析其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府支出能否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使用1987-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文章考察了政府支出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在考虑政府支出规模的内生性后,2SLS估计结果发现政府支出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府支出规模主要发挥了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因而减少了经济波动;另一方面,政府支出变动对总量产出冲击较大,从而增加了经济波动。进一步控制了贸易开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冲击、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等因素,估计结果表现出较好的稳健性。研究结论意味着,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需要权衡政府支出规模与政府支出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西经济》2010,(1):56-57
后危机时代,国际分工体系变化、低碳潮流化、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摩擦常态化、国际热钱进出等多种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将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普遍联系、互相影响、纵横交错,共同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外部挑战。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包含联邦基金利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PPI、CPI和Shibor这6个变量在内的VAR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元加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降反升,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渠道;人民币短期内贬值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不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外贸易是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的主要方式,其中,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反应并不显著。大宗商品价格是美元加息对我国溢出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相对强弱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特征越发的相似促使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TVP-SV-VAR模型对商品金融化程度与货币政策及目标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品金融化程度因素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且对宏观经济信息敏感度较强;商品金融化程度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比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商品金融化程度高的对货币政策影响持久且较为平稳,但是中短期更为显著。本研究通过分析商品金融化的不同程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TVP-VAR-DY模型考察了国际大宗商品与我国金融市场间的时变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静态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商品市场间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股票市场。(2)方向性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与极端风险事件关联性更高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我国商品和股票市场呈现更加显著的时变特征。(3)净溢出和净配对溢出效应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我国商品和股票市场属于风险的净传递者,且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商品、外汇、股票市场的净配对溢出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