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尽管当前人们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了解得并不算全面与彻底,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开始分析低利率水平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去刻画风险承担渠道的具体特征。文章的实证分析使用1998~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年度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银行如何对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做出反馈并调整其承担风险的程度。除了验证中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之外,文章还从资本约束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银行在风险承担行为方面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利率的下降将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产生积极的缓解作用,而当货币政策利率低于某种基准利率时,其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则将产生负面的刺激作用。此外,银行的资本状况确实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相似文献   

2.
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那么,我国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主要从风险角度考虑风险承担渠道理论,通过对货币政策内涵及当前运行机制的挖掘,并从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和央行沟通效应四个方面阐述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D-L-M模型中引入杠杆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影响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机理。研究发现,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杠杆机制提高了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了银行风险承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以杠杆化率为门限值的门限效应。文章以2004~2016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系统性GMM估计法和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了上述理论推论,并分析了杠杆率监管的效果。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杠杆机制确实存在,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银行风险承担,且这种作用在高杠杆化水平阶段表现得更强,实施杠杆率监管确实能够起到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冲突以及银行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以我国10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的年报为数据来源,对上市银行治理机制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对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影响,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承担越低;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非上市流通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高管薪酬没有对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构建并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框架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是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金融监管探索与实践。文章借助2017年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绿色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利用2012~2020年163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MPA绿色扩容”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7年纳入绿色信贷指标后,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该扩容政策能够发挥出明显的风险稳定效应。机制分析表明,“MPA绿色扩容”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央行的资本监管压力、增加银行的资本缓冲以及提高社会声誉评价这3个机制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扩容政策的风险稳定效应在全国性经营、系统重要性、低杠杆率的稳健型商业银行中影响更强。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绿色信贷领域的相关文献,而且为监管部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和推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7.
宋惠  周昭雄 《科技和产业》2016,(11):170-174
以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从中选取了2007-2015年的经营数据,讨论CEO激励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CEO薪酬激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具有行政经历的CEO会削弱薪酬激励在银行风险承担中的提升作用。②CEO的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同时,具有行政经历的CEO会提升股权激励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③进一步研究讨论发现,CEO薪酬激励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时期,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作为诱发银行风险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文章从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并最终得出结论:传统的"货币渠道"政策机制理论没有将金融机构的作用纳入其中,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渠道"才是切实适合银行发展的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方式。  相似文献   

9.
郭丽丽  李勇 《南方经济》2014,32(12):19-35
鉴于现有文献对于货币政策、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争议,本文基于Blum(1999)和Kopecky and Vanhoose(2004)构建了双重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函数,进一步探讨了货币政策、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门槛效应。我们认为:严格的货币政策、资本监管一方面会降低商业银行杠杆率和利润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会通过优化资产组合的方式增加收益。那么,货币政策、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将取决于二者的净效应。如果杠杆率降低和成本压力增加所产生的负效应大于优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正效应,货币政策、资本监管将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反之,则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在此基础上,基于2000-2012年中国44家商业银行的相应数据,本文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上述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最后,本文得出了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1.
卞志村 《世界经济》2007,30(6):35-47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通常有"相机抉择"和"规则"两种方式,但究竟哪种方式更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相机抉择性货币政策和规则性货币政策成分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中国目前是以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操作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对采用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明显减少中国经济的波动。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应由目前的相机抉择型操作向规则型操作转型。  相似文献   

12.
Using the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we estimate the current responses of monetary policy to contemporaneous shocks from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responded to inflation and output changes, but did not react to asset price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997 to March 2010. The optimal monetary responses to exogenous shocks are also examined. It is revealed that using asset prices to formulate monetary policy would not help to improve monetary authorities' performance in lowering the volatilities of output growth and inflation while keeping output growth and inflation in their safety zo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in reacting to external shock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郭爱君  赵培辰 《改革与战略》2011,27(3):68-71,74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使得统一的货币政策给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文章具体分析了西部地区货币供求的自身特征及政策传导的差异,根据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对西部地区的调控效果,认为,近年来货币政策对区域差异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地区间经济差距,但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要使货币政策对西部区域经济发挥更大效力,需要改善西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探索区域差别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真实利率渠道:国际比较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真实经济有实质影响。本文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对于货币供给、真实利率和产出波动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名义利率粘性条件下,真实利率是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通过真实利率渠道来解释中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波动独特相关性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uses a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structural break tests with unknown point, and a 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 method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t decline in inflation uncertainty in China over 1978-2009. We attempt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better monetary policy and smaller structural shocks (including demand, supply and policy impacts) on the reduced inflation uncertainty. Empirical results in the present paper suggest that improved monetary policy accounts for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reduction in inflation uncertainty from the pre-1997 period to the post-1997 period in China. The bulk of the significant moderation in inflation uncertainty arises from smaller shocks.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 quiescence of infl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 could well be followed by a return to a more turbulent inflation era. Therefore, the use of preemptive monetary policy to anchor inflationary expectations and keep moderate inflation uncertainty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1994~2006年季度数据,分别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Taylor规则和McCal-lum规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遵从McCallum规则,Tay-lor规则不适合我国国情。这意味着,如果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得到的McCallum规则的各种参数和通胀缺口、实际汇率、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等变量的预期变化,测算出合理的基础货币增长率,这将为调控基础货币供给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对抑制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的作用及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在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着两难选择的情况下,应以市场手段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以优先保护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a bank lending channel in the Netherlands by analyzing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borrower groups to a contra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t is found that corporate loans are depressed only after a lapse of over a year, whereas household loans decrease almost instantly due to an interest rate rise. However, since the latter reaction is not accompanied by a fall in consumer expenditure,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is probably not very important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It appears that households, as well as banks and firms, tend to buffer monetary policy shocks through adjustments in liquid financial instruments.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managing editor, two anonymous referees as well as R. Lensink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E. Sterke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P. Vermeulen (ECB) for their comments, and J. Kakes (the Netherlands Bank) for his research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