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实意义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探讨》2013,(10)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市场化、商品化和规模化发展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难在可持续性。政策支持与市场化、产业化相结合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应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强化规范、高效农业废弃物收储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智君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197-199
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分为基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基于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三种典型类型,其发展需要在运行机制、公共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构筑起完善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智君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5)
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分为基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基于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三种典型类型,其发展需要在运行机制、公共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构筑起完善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农业废弃物没有合理利用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选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形成产业体系,能充分体现出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及社会效益,将对我国“三农”形成全方位的影响,对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是我国未来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6.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4省684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多元排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控制相关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监管并不能提高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愿,而前景预期、政策了解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补贴、设立固定回收点或与回收企业合作、合作社参与等因素更能提高农户的参与意愿。为此,可以采取发挥非经济预期的作用、构建财政补贴机制、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机制、利用合作社平台等措施激发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行为动机,提高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及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目前还比较薄弱,而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高峰已到来.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总体情况是数量庞大,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使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率很低,无法实现电子废弃物回收的产业化、规模化.其中,我国的传统管理体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大众的传统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等都是制约我国实现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原因.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状况并不理想,需要更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目前还比较薄弱,而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高峰已到来。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总体情况是数量庞大,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使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率很低,无法实现电子废弃物回收的产业化、规模化。其中,我国的传统管理体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大众的传统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等都是制约我国实现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原因。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状况并不理想,需要更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不同路径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以此探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不同路径的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构.评价结果显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不同路径的生态效益优劣排序为:饲料化>能源化>基质化>肥料化>材料化;经济效益的优劣排序为: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饲料化>材料化;社会效益的优劣顺序为:基质化>材料化>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不同路径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不同路径的综合效益优劣顺序为:基质化>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材料化.据此,提出了优化湖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生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电子废弃物(E-waste)作为一种资源来研究,并提出了由E-waste生产者、回收者、分解者、吸收者组成的E-waste资源化共生网络的简单资源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重点分析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主要包括成本推动机理、效益拉动机理、环境取向机理和协同作用机理。使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中的相关企业能够进一步认识共生网络中各种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系统,保障共生网络的稳定健康发展,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介绍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废弃物的三种资源化模式,即基于清洁生产、基于生态工业园区和基于社会层面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并针对这三种模式建立起了AHP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重点对这三种资源化模式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以便在实施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最佳方案时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以浙江嘉兴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骅珊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
文章指出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循环利用中需贯彻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我国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和废弃物变废为宝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其资源化利用不仅能解决自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也发挥着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通过对2007—2018年西部地区农业废弃物进行研究,测算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可利用潜力及资源环境效益。西部地区农业废弃物可利用量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的年平均可利用量分别为16363.40万t、62375.57万t;2007—2018年西部地区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潜力在827.47万~1201.18万t之间,可替代化肥施用纯量的比率在60.00%~72.44%之间,其肥料化效益显著;西部地区农作物秸秆带来的能源化效益远大于畜禽粪污,2018年将其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可减少天然气消耗842.59亿m^(3),是该区域能源消耗量的1.05倍;若将2018年西部地区焚烧的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分别可最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224.62万吨CO_(2)、19038.75万吨CO_(2),能带来较大的环境减排效益。因此,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西部地区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低碳发展备受关注。在建筑领域,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减碳压力与动力并存,我国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碳足迹测算及评估体系。对此,论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废弃物概念性框架,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政策、资源化与减量化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尚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碳足迹与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性框架,综述了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应用案例;再次,基于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碳足迹计算体系;最后,结合我国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双碳”目标提出了建议,以推动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化学农业的负外部性,利用能值理论建立了基于农业生态需求的农业外部性分析模式。理论分析表明,在兼顾粮食产量目标时,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可以从源头纠正化学农业的负外部性。以涟水县高沟镇为例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过60%的化肥替代,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可以纠正85.49%的化学农业负外部性。较之“税费”“标准”“行政监管”等手段,通过产业政策手段将农业补贴政策聚焦于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补偿是一种科学性与现实性较强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业自然资源状况是决定地区农业结构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区域间农业生产的界限以及区域内农业构成。文章以山西省所辖11地市农业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山西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山西省农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影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15个因素中,筛选出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技术推广效率低和科研投入的效率低三个本因。针对三个本因提出了三项政策:调整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废弃物利用的科研投入与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技术推广机制。根据闭合回路的数量,得出影响力最大的本因是科研投入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20.
郑广文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4,(19):61-61
多年来,由于水污染,破坏了环境,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加剧了水荒,人民健康受到威胁,工农业生产受到损失。当今,水资源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严峻的事实正促使人们找到城市污水再生回收利用的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物产生量,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