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企业、产业链(群)和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对土地利用数字化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及效率提升路径进行了逻辑推演.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将赋能土地利用信息治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同的土地利用主体,其数字化发展的赋能内容及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渠道存在显著差别.企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企业市场信息、客户特征信息、空间产品供给信息及空间资源利用状态信息治理等方式来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占地规模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消费需求配置及减少管理摩擦等渠道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信息治理,优化产业链(或产业群)的信息链接结构,提升其链接效率,增强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间的协作水平等方式来促进产业链(或产业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事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治理,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信息环境,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包容性和预见性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土地配置及利用效率的提高;事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则主要通过赋能土地执法信息治理、提升土地执法效率、威慑违法用地行为和规范土地利用秩序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于2011年提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市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以云南省4个县市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重点研究剖析了云南省"城镇上山"土地规划中的3个问题,分别是: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用地安排问题、山地建设用地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问题、基础设施用地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空间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首都圈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有较大潜力;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社会承载力较高,开发建设承载力最低;经济社会承载力与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一致;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建设承载力有一定开发潜力。为了提升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进行空间优化。空间优化格局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首都圈发展应针对空间格局特征,分区配套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以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为例,在遥感和GⅠS技术的支持下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的影响因素。采用2001年、2010年两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间乌鲁木齐未利用地和耕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步增加,增加速率达4.7%以上,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较小,仅为0.65%;2)乌鲁木齐向边缘扩张,村镇建设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3)受特定的地理空间格局、气候、水资源、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及地价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乌鲁木齐向城市边缘扩张,呈现"南控北扩,东延西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的策略,这为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制度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低、要素呈现"单向虹吸式"聚集流动和"竞争力陷阱"问题。论文通过对13个城市的第二三次产业GDP、建成区土地面积等要素的数据极值化表明,京津冀土地要素跨区域流动既是土地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也是京津冀成长为世界都市圈的必然要求。京津冀跨区域建设用地配置路径和策略,不仅有利于京津冀整体经济效率提升,而且更有利于盘活产业用地和非首都产业转移与承接,还有利于京津冀生态体系治理。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是一个伦理问题,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必须遵循效率、公平、生态、利义统一的伦理原则。针对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中伦理缺失现象,必须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扩大和完善公民参与,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型土地利用政策体系,更加注重公平理念,加强政策主体的职业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7.
以具有平原、丘陵和山地多地形的宜都市为例,基于2010年度和2018年度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上探究宜都市土地利用演化过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宜都市园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最为强烈,其中,建设用地与耕地、园地和林地之间的转变速率最为强烈。(2)耕地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宜都市的东南方向;园地高密度聚集区为红花套镇和高坝洲镇;林地和草地变化不大;建设用地高密度区主要沿着长江带分布;水域和未利用地在空间分布变化不显著。(3)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显著,其中人口密度、复种指数和地区生产总值是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31个省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区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2)中国省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对应性;(3)按照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将31个省区分为八类,分别体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对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空间地上权制度在美日等国城市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我国物权法虽已于第136条规定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但该项制度的应用实践很不充分,这显然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很不相称.空间地上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作用突出.它的导入,对于破解现代城市土地问题,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城市设施一体化水平,保护物业权利人利益以及削减事业费开支、增加国家空间使用费收入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用地”从概念上理解,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科学规划两个范畴。以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全国的“城镇规划”和“城市规划”属于建设部监管,主要负责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规划管理。而国土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尽管覆盖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全部土地范围,但其管辖机构里并不具备能够操控“科学用地”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1.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决策系统不可缺少的依据.本文选择保定市境内的22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和县城的土地利用特征,揭示保定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空间差异,开展了适应市域范围内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总体评价,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保定市土地使用潜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及土地利用压力逐渐涌现,如何使城市绿色空间用地有效利用并发挥其重要生态效益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存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在综合分析梳理城市绿色空间理论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和公共健康两大关键问题出发,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系统梳理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应用研究情况。现有理论和技术方法不足表现为未能充分实现多学科融合,与数字技术景观等前沿涉及较少。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从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及定量研究深入展开,完善绿色空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市、区)兼顾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低碳化利用。但是,区域土地面积、公路总里程、社会就业人数等投入的冗余程度较高,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资质级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产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为此,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和要素投入,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外延式转向低碳集约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阿拉尔市位于塔克拉玛干北缘的绿洲沙漠,生态环境脆弱。研究绿洲空间的演变规律对于把握沙漠绿洲生态空间、防止沙漠地区荒漠化和促进绿洲区域扩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阿拉尔市1994年到202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对阿拉尔市的生态环境空间进行空间界定,基于RS、GIS等技术,利用生态空间特征计算方法得到阿拉尔市的生态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总体绿洲范围持续增加,绿洲向北扩展,随着绿洲面积的增加;生态空间总体呈人工化、整合化趋势。破碎化程度降低。绿洲生态空间中农田所占比重较大,其生态空间特征上,在地块破碎度方面逐渐下降,呈整合趋势。在形状指数方面,阿拉尔市的农田地块与同面积正方形间的偏离程度偏小,地形形状的复杂程度较低,形状较为规则。在分形维数方面,农田自相似性较强,地块的形状比较有规律,受人类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法、时间序列法研究马鞍山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供给状况.结果显示: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要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指标,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在保障耕地不减少、生态更安全的前提下,寻求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路径和方法,以保障马鞍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城镇规模扩展用地是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之一,对城镇规模扩展用地驱动性因素进行分析及趋势预测有利于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与规划。研究方法:运用扩展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2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在研究期内,地区人口数、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水平是湖南省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分别增至1663.20平方千米、2030.01平方千米,城镇建设用地年扩展率为6.57%。研究结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促进作用较弱,政策性因素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则有一定制约作用;在"十二五"背景下湖南省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城镇土地集约化使用将会存在一定压力。最后结合城镇规模扩展中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和预测趋势,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是湖南省产业最集中、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的地区。近年来,随着该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建设用地扩大与农用地保护、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发。本文首先从城市群核心区可利用土地资源人手,分别从适宜建设用地、已有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等指标单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对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量、可利用土地资源绝对量等指标项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得出了核心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量分布呈现出圈层式特点,以极丰富区域为圆心,丰度向外逐层减弱;核心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绝对量集中连片分布,大致以上瑞高速为轴呈南北对称、以湘江为轴呈东西对称分布的结论。为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虽然城镇化孕育了现代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城市污染、交通拥挤、以及用地紧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低下。因此,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促进城市得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要性、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措施等方面俩进行简单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推进低碳旅游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低碳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以青岛市1999—2013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生态文明与低碳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青岛市1999—2013年城市生态文明与低碳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生态文明与低碳旅游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二者的协调程度整体走势良好。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世界正在由“城市化”世纪走向“城市”世纪。同时,经济社会将面临深刻变革,资源和环境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过快,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土地粗放利用。本文主要从人口这一重要因素来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